您的位置:首页>研究 >

碳中和初见成效 根本路径在于生态创新

2021-04-23 11:10:59    来源:中国网财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值得一提的是,在通往碳中和的路上,金融业总是节能减排的急先锋。

央长行长易纲在此次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将鼓励金融机构早做准备,积极应对气候挑战,同时将要求金融机构做好有序、渐进绿色转轨。

如今,碳中和已成为升级为国家重大战略,中国的金融业也被置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节点。银行、证券、保险、消费金融机构等金融服务主体,不仅投身于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改革,而且深化自身科技创新,以数字化能力提升线上服务质效,追求自身运营过程碳中和。

在“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时,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

若想实现碳中和,必须从根本上变革企业经营方式,降低单位产能的能源消耗量,这需要强化与碳减排相关的科技创新和生态创新。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在4月7日组织召开《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研究制定工作第二次会议时,明确要求要大力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

目前,碳中和目标已成为诸多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化工能源企业内部治理和战略规划的组成部分,腾讯、蚂蚁集团、马上消费等行业代表性企业纷纷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从组织架构、业务考核、技术升级等方面给予支持。

各行各业都在向绿色化转型,金融业作为经济运行的血脉,自然率先参与到碳中和战略中。头部的科技型金融机构从成立之初就坚持ESG理念,把绿色低碳技术贯穿于经营的各个环节,提前走出一条通往碳中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碳中和排头兵初见成效

早在2020年9月份的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就提出了碳中和目标。碳中和的本质是实现碳排放和碳补偿相互抵消平衡,从而达到相对零排放的状态。随着碳中和战略进入窗口期,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型必然会变得更加激烈。

从全球早期的碳中和探索经验来看,仅仅通过对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排放行业实施单一的政策控制,根本无法实现行业规模化低碳运转。金融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投资和信贷环节扮演着重要的资源配置角色,可以通过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把资源引导至绿色发展领域。

今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召开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在绿色金融背景下,各类金融主体立足主营业务,内外协同助力碳中和、碳达峰战略落地。

根据市场现状推测,中国在未来三十年所产生的绿色低碳投资需求高达数百亿,无论是能源零碳化改造,还是交通、建筑、工业的低碳模式变革,都需要绿色金融率先进场布局。我国作为全球率先成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国家,经过五年摸索已建立一套适应国情的绿色金融体系,包括绿色投资、绿色贷款、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约8000亿元,居世界第二。大型银行已陆续推出丰富的绿色贷款产品,投融资保障为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除了在投资、贷款业务中实现碳中和,金融机构还通过数字化能力实现自身碳中和并赋能同业节能减排发展。以往,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主体线下展业时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纸张和硬件设备,这个过程直接或间接增加了碳排放,提高单位能耗的碳排放强度。

虽然金融机构内部的碳排放量远低于高耗能企业,但金融机构推进自身碳中和既为其他企业做了示范,又践行了社会责任。近日,马上消费董事长赵国庆出席业绩沟通会时提到,马上消费从创业初始就坚守绿色发展模式,根据与碳排放相关的人力消耗、能源消耗、纸张消耗、金融云服务器消耗等环节,测算碳排放指标,并利用技术能力解决消耗。

据统计,开业5年,马上消费在数字合同及各类证明节约用纸9.65亿吨,对应碳减排1.37万吨,碳补偿1.66万吨;通过智能客服、金融云应用容器化等科技应用、完全线上化业务节省耗电量,共计碳减排3000余吨;通过减少用户线下办理业务汽车出行,对应碳减排84万吨。

就可持续发展而言,仅仅依靠产业转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现实,碳中和战略在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低碳技术、生态的革命。在今年两会期间,马化腾也提议科技企业实现碳中和,意义不在于节能减排,更重要的是倒逼低碳技术转型。

根本路径在于生态创新

金融业能在推进碳中和战略中担任排头兵,主要基于数字化能力背后的生态创新。搭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生态创新,颠覆传统重人力的网点式金融服务链路,从点到面压缩碳排放空间。

相比其他场景,金融是人工智能最先渗透的场景之一。人工智能技术为金融机构输出智能决策方案,优化营销获客和风控流程,形成低碳的线上化、数字化展业框架。同时,以智能云为基础搭建技术、数据,业务中台,驱动资产数字化,最终形成高效运转的网络协同生态,降低人力、能源、服务器消耗。

生态创新不仅能破解企业碳排放难题,而且为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底层动力。从创新维度上看,生态创新是一种建立在底层技术上的新型基础设施,它凝聚了前沿科技和实践经验,通过开放平台的形式,供自身和产业链各方使用,甚至可以在应用过程中继续衍生新的创新。

尤其在小额、分散、高频的消费金融业务中,消费金融公司展业范围覆盖全国各地,如果缺乏高效的数字化运营机制,便会直接或间接产生大量能源消耗。这就要求消费金融公司从顶层设计上强化科技生态能力,摸索符合业务实际的轻型业务模式。

拿马上消费来讲,马上消费有1.2亿用户,合同金额平均3000元,每天有几十万人申请贷款,这些贷款分布在数百个场景。为了低碳运转并保证良好的用户体验,马上消费打造以“自营+开放平台+金融云”为核心的数字轻资产模式,用户、资金、场景在该模式下良性循环。

用户在马上消费办理业务不用去网点,也不用签纸质合同,这就避免了线下出行和纸张消耗所产生的碳排放。人工智能催生的智能客服和智能风控,大幅缩减了人力投入,进而促进节能减排。目前,马上消费已实现100%的自主智能客服,智能客服问题覆盖量99%,智能客服分流率93%。

据悉,马上消费还自主研发建设金融云系统,在云上建立AI、大数据、业务中台,三大中台适配多场景的技术体系快速更新迭代,让业务可以快速响应用户需求。此外,马上消费采用分布式系统,所有系统进行模块化、组件化的运作,加之应用容器化,提升运营效率,进一步降低用电量。

碳中和的逻辑根植于绿色低碳的生产力,任何生产力的提升都无法脱离科技的底座。截至2020年底,马上消费累计申请专利256个,自主研发系统900多套,实现了消费金融全价值链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在金融科技趋于成熟的基础上,马上消费还把这些数字化解决方案开放给其他金融机构,帮助优化服务流程,进而提升资源使用率。

从金融行业到产业各方,探索碳中和路径的确需要监管构建政策激励约束体系,但更紧迫的是,企业必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告别对传统技术的路径依赖,攻关科技驱动的低碳、零碳生产方式。反之,新技术的应用也会推动新经济的演进,塑造更加绿色的商业格局。

关键词: 碳中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