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股 >

海和药物:股权转让疑点重重 亏损13亿上市后或面临退市风险预警

2021-05-27 09:29:40    来源:时代周报

自科创板推出“第五套上市标准”允许亏损企业上市后,不少药企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在创新药研发企业中,“资本+科学家”的组合较为常见,上海海和药物研究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和药物”)便是其中的典型。

海和药物成立于2011年,专注于抗肿瘤创新药物发现、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的自主创新生物技术,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简称药物所)与上海张江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联手创立。

2021年2月3日,海和药物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5月20日,海和药物回复了上交所首轮问询。时代商学院查看招股书发现,上述两大创始人早已消失在海和药物的股东名单里,但股权转让疑点重重。

此次IPO,海和药物拟募集资金31.5亿元,不低于发行后公司总股份的10%,上市估值或高达315亿元。然而该公司已连续四年亏损,报告期内总计亏损13.49亿元,且无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

5月11日,时代商学院就上述问题向海和药物发函询问,但截至发稿仍未收到对方回复。

01

股权转让疑点重重

海和药物的股权转让中,绕不开一家名为绿谷(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绿谷集团)的公司。绿谷集团曾是药物所投资的公司之一,药物所持股15%,但之后药物所退出了绿谷集团。

2016年5月,药物所通过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转让全部股权给绿谷(集团)有限公司;同年7月,绿谷集团以1元的价格向海和药物的实际控制人丁健转让所有股权;同年8月,西藏南江也与丁健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同样将其所持的20.4878%股份作价1元转让给丁健。截至招股书签署日,丁健持有海和药物29.4096%的股份。

天眼查显示,绿谷集团曾创下国内药品违法广告之最。央视新闻曾称绿谷集团旗下3类药物为“骗局”,绿谷集团的另一款药物“双灵固本散”被列入国家级《违法药品广告公告》的次数高达800多次,创下国内药品违法广告之最。

除股权转让外,三者的关系还不止于此。丁健至今仍是药物所药理一室的课题组长,已在任7年。而2017年,海和药物曾借款4500万元给绿谷集团的子公司绿谷制药,海和药物甚至与绿谷集团在同一地址办公。

那么,海和药物、药物所、绿谷集团之间真实关系如何?1元转让股权的操作意欲何为?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海和药物是否与绿谷集团一样存在违法广告及药物“骗局”行为?

创新药研究具有高壁垒、高利润的属性,因此相关药企也受到资本的狂热追捧。2020年,海和药物招股书显示其引入的股权投资者已达40多家。

需注意的是,海和药物连年亏损,只能依靠融资维持企业的运转。

仅在2018年、2019年两年间,海和药物便获得二十余亿元的融资,其中包括华盖资本领投的1.466亿美元融资;华平投资领投的12亿元B轮融资;此外南江三正健康、贵景资本、上海创世盘古也加入投资队伍,这三家投资金额尚未公开。目前,海和药物估值近315亿元。然而,若其无法顺利上市,几年之后资本是否对海和药物依然狂热?对海和药物来说,若失去资本的“加持”,叠加持续性的亏损,该公司将何去何从?315亿的估值是否虚高?

02

累计亏损13亿,上市后或面临退市风险预警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除2018年和2019年营业收入逾1000万元外,2017年和2020年三季度的营业收入均为0。

自2017年开始,海和药物出现连年亏损的情况。2017—2020年前三季度,海和药物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9亿元、-4.27亿元、-3.09亿元和-4.34亿元,累计亏损13.49亿元。

同期,该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8294万元、-8351.31万元、-2.08亿元和-3.02亿元,累计净流出6.76亿元。

综上可见,海和药物几乎没有盈利能力,且现金流呈持续性流出状态,失血严重。

需注意的是,海和药物的资产负债率一度高达289.81%。

报告期内,海和药物的资产负债率(合并口径)分别为6.39%、23.47%、289.81%和5.03%;同期母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39%、18.89%、211.95%和13.56%,波动幅度极大,其中2019年更是超过200%。

显然,海和药物面临运营资金紧缺的风险,未来该公司能否弥补亏损尚未可知,上市前景不容乐观。

创新药研究需要大量资金进行技术跟踪,以及前沿研究以保证研发优势,从而促进该项药物研发上的突破性进展和保持技术优势。

报告期内,海和药物的研发费用分别为0.96亿元、1.07亿元、3.03亿元和2.9亿元,占期间费用的比例分别为53.33%、42.49%、91.11%和71.48%。(注:因该公司多年存在营业收入为0,故不比较研发投入与营业收入的比重。)

同期,海和药物的管理费用分别为0.84亿元、1.45亿元、0.27亿元和1.04亿元。从数据看,2017—2018年,海和药物的管理费用接近甚至远超其研发费用,管理费用畸高,令人生疑。

对比同样采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的同行,2018年,神州细胞—U(688520.SH)和百奥泰—U(688177.SH)的研发费用分别为4.35亿元和5.42亿元,对应的当期管理费用分别仅为0.66亿元和0.26亿元,管理费用显著低于研发费用。

可见,畸高的管理费用是海和药物持续巨亏的重要原因。

此外,时代商学院了解到,新药从研发到上市一般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和上市后监测,其中临床前研究需要1—2年时间,临床试验需要4—6年时间。在药物研发的过程中,大多数项目在II期到III期之间会被淘汰,而海和药物目前尚无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且大多数在研品种均处于第一和第二阶段,距盈利期至少还需要数年的时间。

而报告期内海和药物持续亏损,经营现金流持续流出,失血严重。若该公司成功上市后,但自上市之日起第4个完整会计年度触发《科创板上市规则》第12.4.2条的财务状况,即经审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含被追溯重述)为负且营业收入(含被追溯重述)低于1亿元,或经审计的净资产(含被追溯重述)为负,则可能导致该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03

缺乏自主研发核心产品

作为登陆科创板的创新药企,科创属性备受关注。

然而,时代商学院发现,虽然海和药物声称自己为创新药研究企业,但却没有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其旗下9期在研产品均是通过引进或者合作研发而来,而合作研发的产品多为另一方公司主力研发,与该公司本身宣传的相悖。

招股书显示,海和药物主要在研产品共涉及9个化合物,其中7个化合物处于临床研究阶段,2个化合物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其中,RMX3001、ON101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德立替尼、谷美替尼均处于II期注册临床试验阶段。

时代商学院了解到,该公司的核心产品RMX3001项目(口服紫杉醇)是海和药物于2017年9月从韩国大化引进,德立替尼也是由该公司通过授权许可引进。

此外,对于ON101乳膏剂,海和药物对外称是与台湾合一生技集团合作研发,但招股书显示,海和药物与合一生技共同研发该项药物是III期临床试验,在此之前的I期、II期均为合一生技自主研发。

而另一核心药研究项目谷美替尼的诞生更是与海和药物毫无关系,谷美替尼是海和药物于2016年8月从绿谷制药手中接过的“半成品” 项目。

综上可见,海和药物是通过引进药物、合作研发等手段保持“创新药企”的光环,本身并无自主研发能力,而估值却随着各类投资机构入局而不断飙升,其真实价值如何,是否为圈钱而来,值得商榷。

对于持续性亏损的海和药物来说,登陆科创板似是关键一步。但此番“上岸”或不如其想象般顺利。

4月9日,上交所组织召开科创板保荐机构座谈会,会议明确要求,保荐机构要把好“硬科技”质量关,做好科创属性核查工作。可见科创板的审核将越来越严格,海和药物能否上市将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04

总结

海和药物希望通过药物引进、合作研发等手段走上商业化的快车道,但目前来看,其产品商业化落地仍困难重重。2020年,中国累计145家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超过30亿元的公司仅有9家,而海和药物拟募资31.5亿元的背后,却没有自主研发的核心项目与之相配,科创属性存疑。

此外,在鼓励和支持创新药企上市的东风下,不少公司得以迅速IPO,但也有部分企业浑水摸鱼借助IPO套现。近年来,海和药物持续亏损、管理费用畸高、资金极度紧缺,还存在股权转让谜团、在研产品商业化缓慢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其是否真实合规披露信息?估值是否虚高?保荐人朱哲磊、王栋是否勤勉尽责,做好“看门人”角色?

关键词: 海和药物 股权转让 上市 退市风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