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外汇 >

央行财政“互怼” 财政政策真能全面宽松?分析师很怀疑

2018-07-17 10:29:57    来源: 华尔街见闻

在防风险的政策背景和当前的贸易局势下,要稳定经济表现,货币政策已经相对宽松。央行官员喊话要“更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分析师认为,在紧信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财政政策的发力空间或许有限。

央行研究局局长上周发文,施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认为当前财政政策不够积极,减税落实不足,赤字居然下降,财政资金对国有金融机构的注资力度不足。

财政系统匿名人士昨日在媒体发文回应,认为“质疑中央财政没有真正掏钱,这种说法是很不专业的”,“央行在决策思路上仍属小国央行特征”。

在防风险、去杠杆的政策背景下,要稳定经济表现,货币政策已经相对宽松。央行官员喊话“更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分析师观点认为,财政下半年的发力空间或许有限。

国泰君安固收覃汉认为,政策的空间不支持财政的全面宽松转向。“目前仍然处在隐性债务的排查阶段,财政政策如果全面转向,则必然要对地方政府债务有所放松,此前的管控努力可能会前功尽弃。”

而且,覃汉还提到,财政政策如果要有较好的效果,往往需要相应的融资政策配套,但目前的“宽货币、紧信用”意味着即使财政发力,效果也相对有限。近两个月的社会融资增量均大幅低于去年同期,6月社融增量仅1.18万亿。

6月财政收入同比增速3.5%,相比5月放缓6.2个百分点。上半年财政支出达到年初预算的53.2%,较上年的50.9%明显提速。长江证券(000783,股吧)赵伟提到,这压缩了下半年财政发力的空间。

7月起,还将有汽车税等一系列消费税下调政策开始生效。海通姜超提到,这指向积极财政开始发力,但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叠加减税,下半年财政收入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

二季度中国GDP增速小幅放缓至6.7%,国君宏观花长春提到,在中美贸易局势发酵的情况下,要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扩内需政策中财政政策总体将更积极,但这仅限于“表内”部分,“表外”大放水的老路不会再现。

央行VS财政部

R1 7.13 央行研究局局局长徐忠发文

7月13日上周五,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授权见闻首发题为《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的文章。

徐忠提示,中央财政要发挥逆周期的宏观调控作用,实行真正意义的减税,做实国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扩大投资。他在文中提到:

财政收入的增速近两年一直高于GDP增速,赤字率不增反降,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真积极,应该要落实对小微企业、创新企业的减税,赤字率也应该在控制新增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同时有所提高;

金融去杠杆背景下,国有金融机构资本不足的问题凸显,应当以财政资金向国有金融机构注资,并改善公司治理水平;现有国有金融企业的国有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真实的,有的是自己为自己注资,有的注资早已消耗殆尽;之前的历次注资,财政并没有真正掏钱;

整顿地方政府性债务不能一推了之,仅将一些隐性债务划到政府债务之外;应着力避免财政风险金融化,对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管也要考虑地区性差异,不搞一刀切。

R2 7.16财政系统匿名人士回应

署名“青尺”的财政系统人士在发布题为《财政政策为谁积极?如何积极?》的文章,对徐忠的观点作出了一些回应。

“青尺”在文中提到,不能将赤字规模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简单等同起来;“举债安排的支出与通过财政收入安排的支出都是掏出真金白银”;地方政府压低政府债务的纳入,更多出于政绩考核和风险指标的考虑,“地方政府是不愿意看到辖内任何企业发生债务违约的”。

关键词: 财政政策 分析师 财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