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热点推荐 >

选择奉贤 选择未来丨邵军:涛声永远是新的

2023-08-22 14:58:30    来源:上海奉贤

历时半年,足迹踏遍奉贤,由区委宣传部主办、区融媒体中心承办的“选择奉贤选择未来”百人融媒采访活动终于结下硕果。市作家协会散文组作家、区摄影家协会摄影家和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深入各行各业采访来自五湖四海的近百位新奉贤人。“上海奉贤”公众号推出专栏,讲述他们选择奉贤,扎根奉贤,与奉贤共成长的动人故事。

最初通过手机号码加微信,跳出来的名字是“美女”,配着一个调皮的笑脸照片。这就是我要寻找的邵军——70后博士,科创企业掌门人。

二十年前,邵军被一段奇特的因缘际会带到了奉贤西渡。那是2002年,她的先生在上海突然遭遇严重车祸,在上海华山医院病房里躺了八个月。此时的她,无法顾及到远在江苏的企业。正好,企业在上海的办公室里有一位财务人员是奉贤西渡人氏,便热忱地推荐老板到自己家乡来买地置业,把企业搬过来。


(资料图片)

对于上海,邵军并不陌生。她是上海师范大学毕业的,桂林路上木樨的馨香与少女青春记忆萦绕在一起。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家乡,1991年至1999年,先后在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和江苏锡澄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工作,四年前,她下海了,出资成立靖江阿波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现在已经是上海阿波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三十出头的她,正站在事业蓬勃向上的山腰上,要向无穷尽的蓝天攀登。

“搬到上海来”,从一个好心的建议,变成了邵军内心不断回响的声音。

她没有等待,推着坐在轮椅上的丈夫到西渡进行实地考察。西渡工业园的领导给夫妇俩留下了极好的印象。服务送上门,政策极优惠。她没再犹豫,2003年就在买下的地皮上造起了厂房。

问题来了。在此之前,邵军的企业主营方向是火电领域各种各样的泵。等厂房造好,搬到上海开始生产之后才发现,上海各方面成本都比在江苏时高出不少,再生产原来的产品,附加值的优势就不明显了。这样如何在上海长期发展下去呢?

邵军将目光转向高校。她回到江苏大学,和教授们开会,讨论能开发什么更好的产品。一位教授把夫妻俩引荐给了国家发改委,他们像求医问药一样虔诚地打听:未来是否有国家鼓励的行业,可准许他们进入?

当时,他们瞄准了石化行业中的一种高速泵,全世界只有美国一家企业在做。隔着偌大的太平洋,也挡不住年轻人的雄心。国家发改委专门派了一位专家来看了一下,说,你们规模还太小,这事干不成。

就这么算了?想想不甘心,过了半年,邵军又去国家发改委找方向。诚心打动了一位当时的老领导,为他们指出“核电”行业的前景。“核电是清洁能源,未来是国家鼓励的行业,但是做核电需要的资本金很高,你们有钱吗?”当时,老领导这样不容回避地问他们。

“当时我们账上有几千万,所以我们就想,哎呀,可以做。”邵军轻声一句话,却显示出破釜沉舟般的魄力和决心。

“你这个几千万的钱也不算多,而且光有钱还不够,还得有专业的人才。”老领导给他们推荐了一个人,是原东北某大城市水泵厂退休的总工程师,现在从美国回来,正好赋闲在家,“你们可以去找找他,问问他愿不愿意到上海,帮帮你们。”

邵军的先生从发改委那个老领导办公室出来以后,立马就从北京乘飞机去东北,然后找到了这位总工。巧得很,这位总工正在考虑核电设备国产化的事。之前,核电所有的设备都是进口的,一直被国外“卡脖子”,要是能够把一些设备能够在国内国产化的话,就可以为国家节约很多很多外汇。

东北之行,基本敲定,双方谈得非常投机。从2006年开始,企业就开始走上了核电之路,搞核电装备国产化,解决国家卡脖子问题。一切等于从头开始,原来那家的厂房不符合新的发展需求,那就重新改建。从生产设备到生产人员,重新组建班子。

时光荏苒,二十年前一百多人的厂,如今已经有了两个厂区,一个在西渡,占地60亩;一个在南桥江海经济园区,占地也是60多亩,加起来,企业员工有460人,累计投资超过十亿元人民币。自主研发了“核电站混凝土蜗壳海水循环泵”、“核电站电动辅助给水泵”、“核电站汽动辅助给水泵”等十余项核电站关键设备。企业多次获得国家能源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去年被评为工信部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企业内设上海院士专家工作站,去年又申请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

她看着奉贤新城一天天建起来,人文环境和商业环境都飞跃提升。以前,客户来考察过了之后,得开车带到上海城区去吃饭,感觉那才比较上档次。现在,上海的客户都期盼着到奉贤来吃鱼,呼吸新鲜空气,感受滨海新城的魅力。邵军替自己的第二故乡感到骄傲,面上有光。

回想当初,正是因为来到了奉贤,才闯出了一条新路。要感谢那个抓住机遇跳了出来的自己,也要感谢没有辜负创业者们的这片海边热土。来自心里的涛声,与海水亿万年的运动相呼应,永远是新的,永远动力澎湃。

(转自:上海奉贤)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