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热点推荐 >

影力波|《流浪地球》是国产科幻片的“天花板”,《宇宙探索编辑部》是“洼地”?

2023-04-18 09:22:52    来源:极目新闻

近期的电影市场,人称“民间科幻”的影片《宇宙探索编辑部》注定特别,它由孔大山执导,王红卫、郭帆监制,豆瓣分高达8.4,但上映12天以来的票房才破4500万。

到底有没有外星人?是很多科幻影片试图追问的。《宇宙探索编辑部》中,科幻杂志《宇宙探索》主编唐志军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虽然穷困潦倒,却执着于寻找外星人。在一段神秘电波的指引下,他召集了几个看上去也并不太“正常”的热衷UFO的队友,踏上了寻找外星人的西南之旅……


【资料图】

有趣的是,从主创名单可以看出,该片的制作团队不少来自代表国产科幻电影标杆的《流浪地球》,而《宇宙探索编辑部》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土得掉渣”是不少观众对它的印象。

电影采用伪纪录片形式,手持摄影的摇晃镜头,带来一种塑料廉价质感,加上大量跳切剪辑和突然变焦,甚至引发一些观众怨言。场景大多在农村地头、荒废矿区、深山野林和幽闭山洞,没有为保卫地球而牺牲的英雄人物,也没有太空飞船,非常粗犷乡土风。但在古典配乐中,农村广播里朗诵的那些诗歌却能让观众自动启动哲学思考。

当年诺兰拍科幻电影《星际穿越》,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基普·索恩请来做学术支持。郭帆拍摄《流浪地球》,总特效镜头共2003个,概念图画了3000多张,但《宇宙探索编辑部》没有这些,而是回归到生活本身,“寻找外星人”只是一个外壳,追问人类存在的意义才是内核。影片充斥着的那些科学无法解释的“怪力乱神”,荒诞到不可思议,却让人在悲伤中感到真实。

更有趣的是,它“继承”了《流浪地球》的“自来水”。记者在社交平台看到,《流浪地球》系列的铁杆粉丝在自发宣传《宇宙探索编辑部》,各种深扒幕后细节,手绘人物角色,甚至戴着锅在街头COS神秘少年孙一通。他们认为“影片浪漫至死”“想象力天马行空,不可思议得直击心底”“荒诞、脑洞大,但很温柔”。

这一切合理吗?似乎又很合理。11日下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对王一通进行专访,他是该片编剧,也是片中孙一通的扮演者。

在电影里写了很多诗,为“顶锅少年”量身定做

紫牛新闻:片中扮演孙一通,顶着一口锅,人称“顶锅少年”。片中的很多诗很动人,甚至有网友一一抄录,这些都是你写的?

王一通:对,除了《蜀道难》,其他都是。像“把麦穗摔打成灰,在幽深的咀嚼中大雪过境,困住风的气球,开始斑斓的远行”“蝉鸣铺满河床,人们聚在秋天的岸边,一场大火里,在插满羽毛的草堆旁,和归来的骏马对视”“破碎蛋壳的月光,被潮汐收回深海,作为交换,水母上山,遮住流动的窗”……

这些诗都是为孙一通量身定做的,他是农村孩子,只有一本新华字典,肯定不能有当代都市词汇,所以比较难写,修修改改。

我从高中开始写诗,那会每次模拟考试,只要没有规定“诗歌除外”,我一般都写诗,省事嘛。一般老师都给及格分,毕竟诗歌不怎么好评判,尤其是现代诗。

紫牛新闻:在一部电影里,编剧兼主演,不太多见啊,这是为了省钱还是你想过戏瘾?

王一通:其实开始跟导演写剧本时他就说,孙一通这个角色是照着我来写的。另外我学的电影专业,日常就跟演员打交道,所以我也有一些形而上的方法论和思考,这次算是实践吧。

“外星人该如何定义?我们希望’所见即所得’”

紫牛新闻:“顶锅少年”孙一通其实就是外星人,对不对?

王一通:这个问题我们商量了很久,我们对他的定位是模糊的,他是一个“跳脱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角色,这是《西游记》里对孙悟空的描述,对孙一通也适用。

“该如何定义外星人”,我们认为可以更开放一点。外星人不一定都得是绿皮肤、大眼睛、开铁皮飞船那种。我们的定义是,孙一通受到了某种地外更高维度的文明召唤,所以他可能是外星人。总之,是一个不可描述的角色。

我们选择伪纪录片形式,也是希望大家“所见即所得”,需要观众用想象力跟我们一起“补”全整个电影。

紫牛新闻:在南京东南大学路演时,我就听到了很多学生互动时只顾着表达他们的理解,那是不是可以说,正是这种“脑补”,给了观众想象和解读的空间,才引起很多年轻观众共鸣?

王一通:对,我们每次在高校路演,都能明显感受到大学生们对于影片的那种高亢情绪和别致解读。

但我们没有特意去讨好谁,我们只是“想拍一部好看的片子”,于是把我们自己的趣味往里边放,刚好符合当下年轻人的情绪吧。

紫牛新闻:影片的英文片名为《JourneytotheWest》,是《西游记》的英文译名。故事里的人物也差不多是这样的结构,为什么会以此为灵感?

王一通:其实是故事逐渐成型后,我们才发现它的内核特别像《西游记》,都是一个执着的求知者带着困惑他一生的问题,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踏上一段寻找答案的旅途。

但我们没有特地去跟《西游记》做对应,那样就没意思了。于是做了一些趣味设计,比如孙一通顶的那口锅对应紧箍咒,外星人的黑骨头对应金箍棒。

尤其那口锅,其实也是视觉符号。我们查资料时发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过飞碟热,就有人顶着锅接受宇宙信号。那会《十万个为什么》《世界十大未解之谜》这些书都很流行。现在回想的话,那个年代其实还挺浪漫的。

与《流浪地球》气质不同,但粉丝却继承过来了

紫牛新闻:你最近活跃在社交平台上,发了很多电影幕后,你发现粉丝们大多来自《流浪地球》吗?

王一通:对,其实路演时就发现了,很多观众直接说自己是《流浪地球》粉丝。

紫牛新闻:同样是科幻片,《宇宙探索编辑部》与《流浪地球》系列的气质完全不同,很多人说,《宇宙探索编辑部》在探索科幻电影的第三种路径,你怎么看这个观点?

王一通:喜欢妄自菲薄的孔大山导演认为《宇宙探索编辑部》不配叫科幻片,是“民科片”。

众所周知,《流浪地球》系列是国产科幻电影的“天花板”,代表着电影工业化,而我们是“洼地”。

如何定义科幻片,是一个非常需要讨论的话题。我个人理解的“科幻片”,就是递给你一把尺子,一把有科学属性的尺子,用它去重新丈量你的生活,重新理解你自己,理解整个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然后那种浩大的、神秘的、宏大的浪漫,碾压掉了你生活中的那些鸡零狗碎的东西。我觉得,这就是科幻片最大的魅力。

紫牛新闻:有个词叫“科幻+”,就是复合类型科幻片。你认为《宇宙探索编辑部》是什么复合类型?

王一通:荒诞科幻吧。我们的态度并不是做一部胡闹的片子,你可以说它滑稽、荒诞,但它不是那种所谓的爆笑喜剧。

“能代表我的,是那些生命里的奇迹时刻”

紫牛新闻:你个人的豆瓣词条很特别,你知道吗?“王一通,男,汉族,1991年出生于雅安市。八个月大时开始产生回忆,目睹了四楼掉下的一个巨大红气球。小学五年级曾放飞动物园的一只孔雀,未遭索赔。大学一年级暑假拍摄了第一部短片,描述了几个高中生的世界末日。目前刚刚研究生毕业,完成了长篇处女作的拍摄。”

王一通:这就是我自己写的。我写的这些,是我个人生命里特别奇迹的时刻,是真实发生过的,它们更能代表我,而不是毕业院校。

紫牛新闻:既然你这么说,我有些能理解电影里那些荒诞又奇奇怪怪的情节了?

王一通:对。有一些情节,多多少少跟生命经验相关,它们虽然看上去超现实,但真的发生过。

紫牛新闻:你百度百科的头像是在致敬《流浪地球》主演吴京那张经典照吗?

王一通:这是一个美丽的巧合,我只是在对生活发出邀请而已。

【多说一句】“敢问路在何方”,科幻电影需要“宇宙探索”

近年来,国产影视剧市场涌动着科幻热。2019年《流浪地球》打开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随后《上海堡垒》又把它关上了。2022年合家欢喜剧科幻片《外太空的莫扎特》把“科幻+”带到了沟里,随后喜剧科幻片《独行月球》又用国民喜剧演员和一流特效踏出了一条新路。

今年,《流浪地球2》《宇宙探索编辑部》则带给科幻迷双重感动。《流浪地球2》用太空电梯、数字生命、无人机大战、核爆月球等大场面大视效,激起全民观影热,重新定义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化水准。而《宇宙探索编辑部》则开辟出了“小成本”文艺科幻的第三条道路,不依赖工业和技术,只凭故事文本和摄影风格,达成对生活的反讽,展示诗意的氛围和直抵人心的哲思。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最终实现的思想表达,与《流浪地球》系列在工业和科技方面的成就,一样令人尊敬。

经过长达几十年的磨合,“中国科幻”仍在“敢问路在何方”。可以说,《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最大意义在于,科幻影视作品创作的“舒适圈”还未形成时,它就跳出了既定轨迹,以更年轻的视角带来创新解构,同时又深深扎根于中国语境,形成了独特的本土科幻气质,也为“中国科幻”的未来模样带来了新探索路径,期待更多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持续出圈。

(来源:扬子晚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