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热点推荐 >

高校“隐形资助”困难学生:让数据技术更有“温度”

2023-03-25 09:57:10    来源:红网


(资料图)

近日,“湖南科技大学偷偷给学生打钱”的消息引发关注。该校通过统计全校全日制学生在食堂的就餐消费大数据,对在食堂消费次数多、每餐平均消费额度低的学生发放餐补,在学校确认人选后,不公布名单,而是悄悄打进卡内。消息一出,就得到不少称道与赞誉。(3月23日《北京青年报》)

长期以来,如何精准地帮助困难学生,一直是困扰高校管理者的难题。学校之所以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本就是希望这些学生可以过得好一点,不让他们因为物质层面而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但是,看似简简单单的工作背后,实则“暗流涌动”,在执行过程中常常有“不怀好意者”破坏这种“善意”。

究其原因,一方面,针对学校的补助,部分学生起了“歪心思”,他们通过各种手段,营造自己是“困难学生”的假象,骗取他人的信任,在拿到补助后立马“原形毕露”,抢占了真正需要者的资源。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公平,一些高校的补助发放工作往往生硬冰冷,从限制贫困生的正当消费,到举行贫困生“比穷演讲”,一出出“闹剧”在评选工作中上演。简单粗暴的资助方式,不仅与学校进行补助的初心相悖,更损伤了贫困生的权利和尊严,让不少贫困生主动选择放弃,从长远来看,也会让学校资助工作陷入“难以奏效”的怪圈。

鉴于此,近些年,不少高校都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分析学生每月的就餐金额和消费金额,判断学生的基本生活水平,对学生进行“隐形资助”,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补助公平和学生尊严之间的平衡,既充满人性关怀,又精准到位,操作起来也更加灵活方便,因而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当然,数据分析技术并不是完美无缺的,食堂消费金额少的并不见得都是贫困生,例如,可能会存在部分“利己主义者”通过刻意降低消费金额来骗取补助的情况。除此之外,在分析学生就餐消费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学生的个人隐私,要求学校全方位做好隐私保护工作。因此,学校的资助工作绝不能因为有数据分析技术就“懈怠”,而应该“精益求精”,不断发现管理漏洞,完善制度设计,尽可能减少偏差。

高校利用“大数据”评估困难学生的新闻,也很容易让我们反思“数据技术”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近些年,有关“信息泄露遭到骚扰”的事件频频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令不少人深恶痛绝。在当下,数据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湖南科技大学的这则新闻,证明了“大数据”并不是冷漠无情的,只要对其合理使用,“大数据”也有“温度”,也能为我们提供“温暖的怀抱”。(刘一昂)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