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热点推荐 >

用民族语言传递法治声音:听法官讲办案故事,彰显壮汉双语法官风采

2019-12-30 15:56:19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编者按】他们站在维护民族团结工作的第一线,他们奔波在田间地头定纷止争,他们走街串巷做群众工作,他们把法治宣传送进乡村、校园,他们用少数民族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审判、调解,他们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壮汉双语法官。

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法院会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宗委,以12个壮族聚居人口较多、壮语使用有代表性的县(市、区)基层法院为试点,开展壮汉双语法官评定试点工作,共评出107名法官为首批全区法院壮汉双语法官。

2019年,壮汉双语法官评定工作在广西全面推开,越来越多的壮汉双语法官为群众提供司法服务。壮汉双语法官系列报道集中展示广西司法实践新成果,聚焦壮汉双语法官,听法官们讲办案故事,彰显壮汉双语法官风采,感受他们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我们这位女法官能力很强,一下当‘居委会大妈’,一下当心理咨询师,一下又变成‘女汉子’。上次开庭,我都怕她跟当事人吵起来……”当着韦秋桂法官的面,广西柳城县人民法院太平人民法庭庭长兰韦兵法官打趣地说。

听到这些,韦秋桂一点也不恼,只是不好意思地笑了。兰韦兵的话虽有点调侃意味,却也道出了韦秋桂工作的日常。

韦秋桂是柳城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一庭的审判员,也是一位壮汉双语法官,主要负责除商事、家事之外的民事诉讼案件,如排除妨害纠纷、民间借贷纠纷、侵权责任纠纷、财产损坏赔偿纠纷等。她接手的虽不是什么大案要案,但涉及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与形形色色的当事人打交道。

韦秋桂向当事人了解情况。韦颖琛摄

韦秋桂向当事人了解情况。韦颖琛摄

案件“奇葩”指数高,但韦秋桂最终总是能顺利处理案件。

一次火药味十足的现场勘察

2019年7月,柳城县大埔镇正殿村雷碑屯发生的一起土地纠纷中,原告诉请法院判决被告归还土地。为调查该地块的位置、面积等情况及了解双方矛盾的根源,韦秋桂及书记员龚著英、法警韦云恒等一行来到双方存在争议的地块进行勘察,并尝试进行调解。当天下午,室外温度逼近40℃,原被告也火气十足。被告人韦老汉情绪激动,不停地向韦秋桂诉苦、喊冤,原告见状也激动起来。双方各执一词、剑拔弩张,现场充满火药味。

火药味十足的调解现场,连路人都敬而远之,但这是韦秋桂工作中经常面对的场景。

韦秋桂与同事一边头顶烈日测量土地、拍摄照片,一边还要平息双方当事人心中的怒火、向村支书等相关各方了解情况。

在交流的过程中,韦秋桂发现韦老汉多讲壮语,便用壮语耐心地向他解释此行的目的,安抚他的情绪。同时,韦秋桂表示,一定会公平公正地处理此事。另外,她发现韦老汉的爱人是个通情达理之人,便试着通过她做调解工作,并留下联系方式。

韦秋桂在田间地头做调解。韦颖琛摄

韦秋桂在田间地头做调解。韦颖琛摄

一个多小时后,现场勘察和调解告一段落,韦秋桂一行返程。回到办公室,他们顾不得换去被汗水浸透的湿衣,洗了把脸就又投入工作——绘制土地平面图、补充勘察笔录……该案调解不成的话,开庭时这些资料将作为证据在庭上出示。

意外的是,当晚,韦秋桂接到韦老汉爱人的电话,告知已把争议土地上的芭蕉树清除,土地将归还原告,拿回土地的原告同意撤诉。这起土地纠纷就这样得到了解决。出乎意料之余,韦秋桂的同事都觉得是她的壮语劝解以及通过韦老汉爱人的“曲线救国”起了作用。

一项不可或缺的职业技能

“面对水火不容、针锋相对的双方当事人,作为法官要保持冷静和理性,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抽丝剥茧、明辨是非,找到调解的切入点。”韦秋桂坦言,这既费脑力又费精力。“特别是在农村,如果语言不通,难度系数更上一个层次。”

柳城县有汉、壮、瑶、苗等民族,以汉、壮两个民族居多,群众多讲壮语、桂柳话。“在柳城县人民法院,涉及农村的案件占总案件数的一半以上,其中需要使用壮语、桂柳话等本地语言的占大部分。”韦秋桂说。

“老百姓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有限,在不能理解、甚至听不懂你在说什么的时候,他不信任你。”韦秋桂深有感触地说,”人在不信任的时候就会启动自身防御系统,对什么都抗拒不配合,这会让法律程序无法完成,当事人的诉请无法得到表达,事实无法查明,即便最后案子结了,也很难达到定纷止争的效果,还可能引发其他矛盾。”

因此,说群众听得懂、感到亲切的地方话,在韦秋桂看来是化解矛盾的“利器”,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司法工作者的一项必备职业技能。

韦秋桂来自柳城县农村,从小讲壮话的她,不仅不在意自己说普通话有点“夹壮”,还让读幼儿园的女儿学说壮语。“因为这就是我们的根啊,壮家妹哪有不会说壮话的道理。”韦秋桂认为,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也是一个民族的魅力所在,学说普通话是大势所趋,但保护民族语言也很重要。

这种对民族语言的感情源于她在外求学、工作的经历。韦秋桂大学在湖南念书,毕业后先后在广州、北京工作了6年。那段时间里,同学、同事对壮族文化、语言的好奇,让她产生了民族的自豪感,也体会到乡音瞬间拉近距离的神奇效应。“少数民族群众的情感,有时候还真的可以浓缩在一句方言里。”

基于这样的体会,在日常的审判工作中,她十分注重本地语言在工作实践中的运用,也会留意柳城各个乡镇的语言、文化、风俗和禁忌。去年12月,她和4位同事被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评为“壮汉双语法官”。

她为自己的工作得到肯定而欣慰,更为广西对壮汉双语法官培养工作的重视而高兴。

一个投入大量精力的小案子

2011年11月进入柳城县人民法院工作以来,韦秋桂先后在民二庭、立案庭、民一庭从事审判工作,2016年1月入选员额法官。近3年来,她收案562件,结案466件。她承办的案件不一定是最多的,但院里的很多“奇葩”案件、“疑难杂案”最后都是她解决的。

“原因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她非常重感情,另一个是她办案的角度‘刁钻’。”和韦秋桂共事多年的法官助理梁小爱说,法官往往有许多相同的气质,而这两点是韦秋桂最与众不同的。

韦秋桂处理的一个民间借贷纠纷,让梁小爱印象深刻。虽是小案子,但为了帮助当事人,韦秋桂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该案的原告是一名女子,和被告曾是婚外恋关系,其诉请法院判决被告归返还5000元借款。对于这种案情比较简单、标的不大的案件,在无法调解的情况下,法官一般按程序进行开庭。如果证据不足,就驳回起诉;如果证据充足,就支持原告诉求。

韦秋桂却不按常理出牌。在深入了解案情后,她发现原告深深陷入与被告的感情纠葛之中无法自拔,其举证的证据则不够全面。于是,韦秋桂通过电话、短信、微信与原告进行沟通,又约原告到办公室聊了好几次,终于使原告放下执念,在撤诉的同时,也从这段关系中走了出来。

“案子从法律上来说没有解决,但韦法官帮原告解开了心结。”梁小爱说,“因为她能体会到这个女子的不容易。”

因为有语言的优势,办案很“走心”,别人觉得难办的案子,到韦秋桂手里大多都能顺利解决;因为特别能体谅人,她带的团队凝聚力特别强,法官助理梁小爱、书记员龚著英都在工作中快速成长。

在同事和群众的口碑中,韦秋桂是一个情商高、能力强、爱憎分明、刚柔并济的女法官;而在微信朋友圈里,臭美、吐槽、冷幽默……她就是一个普通的80后女子。但无论面对顺境或逆境、开心或沮丧,她的言语和行动中,总保留着对工作和生活的激情和希望。

关键词: 双语法官 民族语言 法治声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