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热点推荐 >

“民工荒”愈演愈烈!年轻人“宁送外卖、不去工厂”

2019-03-11 13:53:04    来源:金融界网站

作者:光大宏观张文朗团队

来源:文话宏观

要点

中国劳动市场正经历一场“大变局”。一方面是劳动力供给不断减少,比如15-59岁人口2019、2020年将分别下降180和300万左右。另一方面,生活型服务业快速崛起,成了吸收劳动力的“大户”,比如滴滴、快递和外卖等创造了近2500万左右个就业机会。

“逃离”制造业而奔向服务业的现象比较明显,尤其是年轻人。不少服务业收入平均而言高于制造业。农民工在制造业的就业占比不断下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毕业生和蓝领都有弃制造业、选服务业的趋势。2017届本科毕业生进入制造业的比重仅为19.2%,较2013届下降了6.6个百分点。90后蓝领第一份工作从事服务业的比重为30%,较80后下降了17个百分点。

沿海地区制造业企业面临的“招工难”现象愈演愈烈。有技术的工人难招,无技术的普通工人照样难招,这个情况似乎一年比一年严重。这个现象跟劳动力年龄人口逐步下降、生活型服务业迅速崛起、制造业内迁都有关系。为了招工,除了工资维持一定的年度增幅(7%-10%)以外,部分制造业企业还提供多种福利来吸引工人,比如为职工子女提供作业辅导,提供生日蛋糕等。

总体而言,就业压力主要是结构性,而非全局性。政府本轮“稳就业”的政策更多是从供应端着手,而非重走大力刺激需求的老路。

正文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把“稳就业”抬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有两段话强调“稳就业”的重要性,并大力发展培训和职业教育,2019年分别对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进行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1],在提升人力资本的同时稳定就业、辅助经济结构转型。

2019年的就业压力到底有多大?我们在2019年2月22日《抽丝剥茧,就业压力并不大》的深度报告中有非常详细的分析。我们最近在沿海某省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深入调研,跟近20余家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制造业零距离接触。实际上,制造业普遍反映“招工难”现象愈演愈烈。这进一步印证了我们之前的判断,就业压力主要是结构性,而非全局性。实际上,政府“稳就业”的政策更多是从供应端着手,而非重走大力刺激需求的老路。

劳动力年年减少

15-59岁、15-64岁新增人口分别自2012、2015年开始为负,且下降速度有加快趋势:其中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预计在2019、2020年将分别下降181、302万(图1)。传统的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带来的供给在减弱。一方面,与城镇一样,农村也在面临劳动年龄人口不断下降的状况;另一方面,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减小也使得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工作的意愿边际减弱: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从2013年的35.6%上升到了2018年的37.2%。两者共同作用下,2018年的农民工人数只增加了184万,相比于2017年的481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图2)。

逃离制造业,奔向服务业

除了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过去数年,生活型服务业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比如家政服务业,由2015年的2326万人上升至2016年的2542万人(图3)。共享经济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专车:以滴滴为例,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共有2108万[2]人(含专车、快车、顺风车车主、代驾司机)在滴滴平台获得收入。其中393万是去产能行业职工,超过178万是复员、转业军人,还有133万失业人员和137万零就业家庭在平台上实现了新就业。外卖:以美团为例,日均活跃配送骑手数从2015年第四季度约1.4万人增至2017年第四季度的 53.1万[3]人,其中有4.6万人来自贫困县,占比9.2%;有15.6万[4]人曾经是煤炭、钢铁等传统产业工人,占比31.2%。快递:2018年快递全行业估计有300万[5]快递员。此外,共享住宿、家政等行业也实现了与新技术的融合(图4)。

许多服务业平均工资高于制造业。比如,2017年顺丰快递员工平均年收入为12.2万,而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年收入为6.4万(图5)。新职业人群的工作满意度也较高。根据《2018年新职业人群工作生活现状调研报告》,2018年新职业人群月收入高于5000元的已过半数,达到52.8%,而且50.5%的人对工作表示“非常喜欢”,对工作表示“喜欢”的有33.6%;对当前工作表示不喜欢的,占比仅有1.8%(图6)。

农民工向服务业转移的现象比较明显。近年来,农民工在制造业的就业占比不断下降,而不断向建筑业、服务业转移。与制造业之间替代性较高的行业包括: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

“逃离”制造业而奔向服务业的现象在年轻人中间尤其明显。以新增劳动力供给的两大人群来看,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毕业生和蓝领都有弃制造业、选服务业的趋势。2017届本科毕业生进入制造业的比重仅为19.2%,较2013届下降了6.6个百分点(图7)。90后蓝领第一份工作从事服务业的比重为30%,较80后下降了17个百分点(图8)。

制造业“招工难”愈演愈烈

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的“招工难”现象愈演愈烈。有技术的工人难招,无技术的普通工人照样难招,这个情况似乎一年比一年严重。这一方面因为劳动力年龄人口逐步下降、生活型服务业迅速崛起吸收了很多劳动力,另一方面跟制造业内迁也有关系。随着沿海地区环保力度加大,以及土地成本上升,内地省份承接了一部分从沿海过来的制造业。出省务工的民工越来越少。

无论是中低端还是中高端劳动力市场,都呈现出劳动岗位供给和需求向中西部、低线城市回流的趋势:2018年第四季度,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的用人需求中,东部地区下降最多(-0.4%),而西部地区用人需求增加最多(+10.1%)(图9);三线城市的CIER指数最高(2.27),一线城市最低(0.88)。外出和省外农民工比例的下降趋势很明显(图10)。

供需关系的逆转带来了劳资双方谈判能力的变化。过去是工人看老板脸色,现在是老板看工人脸色。曾几何时,工人加班加点干活,以致老板担心工人加班时间太长而身体状况难以承受,不让加班但工人抢着加班。现在是工人挑企业,年龄大的工人吃苦耐劳,但年轻人不乐意加班的现象比较普遍。劳动力流动性大的特点也愈发显著,部分企业的工人到岗后工作了半天就辞职,去了另一家条件更好的企业,以致对开工都产生影响。

除了工资维持7%-10%[6]的年度增长以外,企业还提供多种福利来吸引工人。下面是某个县级工业园区的一个企业在招聘广告中列出的公司福利,包括为职工子女提供作业辅导。

从总体上来说,我们判断2019年就业压力不大。我们估算基准情形下,2019年城镇就业市场的需求[7]大约增加919万,而供给大约增加603万,缺口达300万以上,较2018年只是下降30万左右。详细测算过程可见我们前期发布的报告《抽丝剥茧,就业压力并不大》。

但结构性就业确实可能存在,比如大学毕业生就业,部分可通过继续深造来解决。大学毕业生作为就业的重点群体,“找工作难”的情况由来已久,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2012年所做的调查,虽然总体失业率随着学历提升而逐渐降低,但是对于21-25岁的人群来说,失业率随学历提升反而有所升高。一大原因是工作技能要求与学习内容的不匹配,结构性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从2018届毕业生的情况来看,理学、工学、医学类的就业状况较好,而经管、艺术类的就业状况较差(图11)。这种状况一方面可以通过就业政策的帮扶来缓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继续深造的方式来延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图12)。

针对结构性就业压力,政府本轮“稳就业”的政策更多是从供应端着手,而非重走大力刺激需求的老路。

注释:

[1]2017年高职(专科)学校在校生925万。

[2]数据来自《新经济新就业——2017 年滴滴出行平台就业研究报告》。

[3]数据来自美团招股说明书。

[4]数据来自《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

[5]数据来自《2018快递员群体洞察报告》。

[6]数据来自中国就业研究所《2018年第四季度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成功举办》。

[7]为城镇就业人员净增加。

关键词: 民工荒 送外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