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市场 >

骑楼里的似水流年

2023-08-22 12:12:29    来源:信息时报

走在广州古街巷,你会惊讶地发现:窄窄的街道两旁,一幢幢房子好像长了脚,被一根根柱子架在半空中。再仔细看,底层的房子似乎都往里掏空了两三米左右,因而在街左右两旁各形成了一条宽敞的人行走廊。这条走廊,可绵延数百米甚至几千米。这些被柱子架在半空的“长脚”房子,便是广州最有特色的近代建筑之一:骑楼。

“骑楼”的字面解释是“骑在公共人行道上的楼房”。广州最早的叫法是“有脚骑楼”,后来简称为“骑楼”。被骑的公共人行道被称为“骑楼底”。“有脚骑楼”组成的街区,就叫“骑楼街区”。


(资料图片)

骑楼之于广州,就像四合院之于北京,小洋楼之于上海,是一个城市的符号和印记。这些骑楼宜居宜商,其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从而形成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的亚热带气候。

骑楼在广州的出现,并不算太久远。最早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还不过百年。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这些骑楼仍然鲜活地存在于广州人的现实生活中。在荔湾、越秀等老城区,骑楼仍处处可见。游走在那些骑楼街巷时,你便沉溺进了广州古老而深邃的似水流年里。

广州属于亚热带气候,既潮湿多雨,又炎热高温。广州还是一个非常讲究实用主义的城市,广州人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智慧——那就是务实赚钱。广州人对于自己的城市在别人的评价中是否有品位,并不那么在乎。他们在乎的是很实际的事情,因此他们有一句口头禅:“不过是为了赚钱。”

广州人在商言商,在这种实用主义的生活哲学引领下,其灵活务实的精神把外国敞廊式的商业建筑桥廊,演变成了广州独特的商住两用、具有了一种平易近人的市井气质和浓郁生活气息的骑楼建筑。

这些洋溢着市井味道的骑楼建筑,多数为2到4层的砖木混合结构。底层前部为骑楼柱廊,向街敞开,柱距是4米,进深是4米,净高是五、六米,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与商店、茶楼、酒家、旅馆、戏院等相连。而后部则是工场、货仓、生活用房等,楼上用作民居,商宅结合,亦市亦居。骑楼首层,可避风雨,防日晒,方便行走和购物;骑楼下连续的商业长廊可以装饰各种橱窗,陈列商品和招徕顾客;骑楼楼上的采光设计和通风效果俱佳,与地面保持一定距离则可以减少广州梅雨天气带来的“湿气”,居住适宜。

由于骑楼是居住、经商结合的场所,还为路人遮阳避雨,所以广州人赋予了它一个美名:“风雨廊”。广州人喜欢这样赞叹骑楼:“落雨,无有洗惊(不用担心),有骑楼;出太阳,无有洗惊,有骑楼。”

骑楼这个务实的“风雨廊”,既方便商家,也方便市民,因此深得广州人的喜爱。一栋栋的骑楼建筑并肩联立而建,形成了连续的骑楼柱廊和沿街建筑立面,也就是骑楼街。好睇好用的骑楼街,形成了广州旧区街景的主格局。

广州骑楼在整体建筑的装饰上呈现出很浓郁的西化风格。临街立面的处理上多为西式造型或中西结合。比如:由一块块细小的彩色玻璃组合而成的满洲窗,是最具有中式建筑的特色;而楼顶的山花、女儿墙和楼身上的欧式小阳台,则是西方古建筑特有的元素。满洲窗与山花、女儿墙、欧式小阳台相结合,形成了颇为时髦的“洋式店面”,又极富古典的中式情怀。

我曾经在第十甫路看到过老字号“陶陶居”酒楼,墙面上不仅布满了满洲窗,而且还刻满了很多色彩缤纷的浮雕图案,有《牡丹亭》《西厢记》《贵妃醉酒》《八仙过海》《白蛇传》《穆桂英挂帅》《张飞战马超》等,恍惚就像在欣赏一幕幕流动中的中国传统戏曲,有一种穿越了时空之感。

如今,广州很多骑楼已脱胎换骨,“花”得很现代了,柱廊里贴上了很多大牌明星的脸,有些骑楼街上还摆上了供人小憩的雕花凳子……

有空有闲的日子,我也喜欢到骑楼街走走。走在骑楼街,想想那些远去的西关小姐与东山阔少,只觉得眼前的花骑楼,不仅“花”得富足,而且“花”得时尚亮丽。

e家君推出一个新栏目:《作家眼中的广州》。文化就像胶片中的光影,哪一小片光影都有存在之美。

潘小娴,作家,已出版《广州 花城花飞花》《美人香里说宋词》《云山花事经眼录》春夏秋冬四部、《魅,自山中》《建筑家陈伯齐》《会飞的蒲公英》等作品。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