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市场 >

广州地铁刘智成:龙头引领,打造广州轨道交通产业品牌_当前速看

2023-06-29 18:53:50    来源:南方Plus

6月29日,(首届)广州大湾区国际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论坛暨展览会在广州开幕。在主论坛上,广州地铁集团总经理刘智成以“发挥龙头引领,推动融合发展,助推轨道交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题,分享广州地铁集团在推动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思考与实践。

广州是国内较早推动轨道交通装备国产化的城市,在投资建设带动下,本地轨道交通企业形成了较强的规模和实力,具有产值规模大、产业链条较为完整、产业集群态势较为明显的特点。

刘智成表示,在其中,广州地铁作为龙头企业可通过发挥龙头牵引作用,牵头搭建轨交产业协同平台,承担产业链链主职责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多年深耕发展,广州地铁在落实产业政策、完善本地产业链、引领产业数智升级、带动项目出海等方面深度参与。


(资料图)

他也建议,广州轨道交通产业未来可聚焦原始创新核心研发能力培育、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丰富轨交应用场景等方面重点突破,加速湾区四网融合,带动产业区域化集聚发,提升产业链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向外拓展,进一步提升广州轨道交通产业品牌影响力。

三个标志性发展节点

广州是国内较早推动轨道交通装备国产化的城市,自1993年启动地铁建设以来,在投资建设的带动下,广州轨道交通产业加快发展,本地轨道交通企业形成了较强的规模和实力。

从1992年广州地铁成立到现在,广州轨道交通产业大致有三个标志性的关键时间节点:

第一是2010年。

这一年广州地铁集团与株洲电力机车合资成立广州中车城市轨道装备有限公司,解决了广州本地城轨车辆大修和组装本地化的问题,也标志着广州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第二是2017年。

当时广州地铁在市委、市政府指导下成立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联盟,广州地铁第一次将“带动好产业”列入广州地铁集团整体发展目标,同时也开始落实广州市政府关于发展轨道交通产业“五个一”任务(一个联盟、一份产业发展报告、一个产业外拓公司、一家基金、一批新落户企业)。

第三是2022年。

去年,广州市政府下达轨道交通产业“五个一”任务全面完成,广州全市轨道交通产值也比2016年翻了2倍(2016年686亿元,2022年2266亿元),同时广州市轨交产业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和“链长制”工作机制实质性启动。

广州轨交产业集聚态势明显

刘智成总结,广州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到现在,具备三个特点:

一是产值规模大。广州轨道交通产业2022年就超过了2200亿元,2023年预计要突破2500亿元,其中包含了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装备制造、运营服务和增值服务全链条产值。

二是产业链条较为完整。与国内其他传统轨交装备产业城市相比,广州轨交产业属于综合发展模式,各细分领域发展较为均衡,其中运营服务较为突出。

三是产业集群态势较为明显。根据目前统计,广州各区发展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如白云区有白云电气,番禺区有广州中车,花都有广州电力机车,南沙是工程建设单位比较集中的区域,中铁隧道局等核心央企在此落户,同时海珠、天河和黄埔都有各自特色。核心龙头企业共同支撑起广州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重任。

在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方面,广州地铁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刘智成认为,广州地铁的主要任务是强化自身发展,只有把广州地铁的实体做大做强了,才能发挥龙头牵引作用。

经过30年的发展,广州地铁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外轨道交通以及综合交通枢纽领域具有较强投融资、先进建设运营管理经验的国有企业,自身的产业链比较完整。

2017年,广州市委、市政府把产业联盟组建的重任交给广州地铁,广州地铁牵头搭建产业联盟这个广州轨道交通产业协同平台,从而在政府、企业、产业促进机构之间形成合力。

此外,广州地铁承担产业链链主职责。2021年广州市委、市政府推动实施“链长制”工作机制,广州地铁作为全市21条重点产业链之一的轨道交通链主单位,承担了产业发展“9个一”相关任务。这些任务通过年度工作任务方式分解细化到了广州地铁内部相关单位。

经过近几年发展,特别是产业联盟成立之后,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工作出现了阶段性成效:产业联盟会员突破240家,累计77家产业链企业落户广州,整船出海带动广州本地企业近100亿合同业务。

七个推动产业发展经验

关于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刘智成将广州地铁的参与经验总结为七个方面,涵盖产业政策、打造产业生态、产业升级、产业“出海”等方面。

一是配合广州市发改委制定并落实产业相关政策。

2017年以来,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相继出台了包括三年行动计划在内的多项产业政策,为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和目标指引,在这其中,广州地铁联合产业联盟积极配合开展政策体系制定并牵头开展落实。

二是支持产业链核心骨干企业在广州发展。

在“十三五”在建线路中,广州地铁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壮大本地机电龙头企业实力,推动施工央企落户及本地轨道交通施工能力培养。机电类项目中,采用“设备+运维”总承包模式,支持白云电气、佳都科技、铁科智控、广日电梯、广州中车等本地机电装备制造核心企业发展。

在施工类项目,广州地铁采用施工总承包模式,促进了中铁、中铁建、中建、中交、中电建等施工央企在广州设立平台型或区域总部企业,并推动中铁隧道局、中铁广州局、中铁二十五局、中交四航局、广东华隧、水电二局和广州建筑等企业的施工能力。

三是引进一批产业链补短板企业落户广州。

广州地铁建立了依托产业联盟与总承包商联动的协同招商机制,以有利于本地企业做大做优和新引进补短板企业成长为研发型、区域型总部企业为目标,引进77家产业链优秀企业落户广州,其中广州本地轨道交通车辆集群效应逐步显现。

同时,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建设推动产业链本地化自主化高质量发展,广州地铁以“质量可靠、价格合理、服务优质”为原则,带动多家本地企业参与机电项目。

四是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升级。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与产业创新水平不断提升,竞争话语权已经迅速从全域发展向细分领域深化,智慧城轨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

2019年,广州地铁发布《新时代城市轨道交通创新与发展》白皮书,并以此为契机发布业内首创的轨道交通智慧操作系统-穗腾OS2.0,通过试点后,现在已经在广州地铁18号线等线路全面推开应用。

同时,依靠国内首家由建设与运营业主牵头的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围绕城轨交通安全保障、智能运维以及控本降耗三个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多项研发成果。

为深化轨道交通检验检测认证领域与轨道交通产业链的融合,广州地铁在今年初筹划组建了广州轨道交通检验检测认证有限公司,补齐了广州市在轨道交通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短板。

五是通过资本运作推动产业快速增长。

2017年,广州地铁参与组建了广州轨道交通产业投资发展基金,投资了像铁科智控、广州中车时代等优质企业,推动了落户广州企业发展壮大。

六是通过整体型项目带动产业“走出去”。

自2017年开始,广州地铁加大了整体型项目对外拓展力度,现已获取了7个国内项目和1个“一带一路”项目,也就是巴基斯坦拉合尔橙线。目前大部分项目已开通运营,并带动了广州市轨道交通企业产值超过100亿元。

七是推动产业进园区,形成集聚效应。

2021年,广州地铁将6.5万方下属铁路投资运营管理中心项目挂牌广州大湾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中心,这个项目定位为广州轨道交通产业区域总部集聚园区、创新孵化平台、交流平台和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已经推动了30多家产业链重点企业入驻。

广州轨交产业未来走向何方?

对于广州轨道交通产业未来发展,刘智成认为要在三大方面进行突破,分别为:引进高层次、高等级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培育原始创新核心研发能力;整合产业平台的创新和技术资源,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继续丰富轨交应用场景,加速布局轨道交通新基建。

轨道交通线网规模仍处于快速增长,未来轨道交通将进入高位平稳发展阶段,轨道交通的整体市场规模看好,潜在的市场规模也能够支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他表示,关于广州轨道交通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广州地铁和产业联盟会继续围绕链长制和“十四五”规划目标去努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刘智成也提出了五个建议:

一是谋划湾区四网融合,助力广州都市圈能级提升。

广州地铁将围绕形成大湾区“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轨道交通格局,谋划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以城际铁路为骨架,打造以广州为中心的1小时轨道都市圈;在此基础上,依托新一轮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进一步带动广州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二是开展产业资源整合,带动产业区域化集聚发展。

广州地铁将围绕规划设计、建筑施工、装备制造、智慧轨交、维保和运营等主要环节,针对性开展全球领军企业招商落户和以资本并购方式进一步完善广州本地产业链。

三是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提升产业链智慧化数字化水平。

广州地铁将实施“设计+科技”战略,开展智慧轨交设计,提升广州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建设和装备领域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同时,提高票务服务智能化水平,丰富“AI+”“5G+”等智慧轨交应用场景,搭建面向服务的一体化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输平台,构建广州整体型智慧轨交产品生态,形成新的产业竞争力。

四是支持创新成果应用,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

广州地铁将支持自主化设备采购应用,优先选用自主化、标准化、智能化技术装备,有序推动运营线路装备升级,促进新老线路设施设备标准统一、自主可控,提升广州轨道交通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

五是坚持对外拓展,提升广州轨道交通产业品牌影响力。

广州地铁将继续坚持整船出海,争取承接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整体型项目,进入轨道交通市场前列地位,扩大广州轨道交通品牌影响力。

【文字】南方+记者 郑慧梓

【摄影】苏韵桦 实习生 朱琦

通讯员 穗铁宣

【作者】 郑慧梓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