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东方快评丨"花式祭品"迷人眼 治理要打"组合拳"

2022-04-04 09:33:32    来源:东方网·东方快评

清明节前,多地迎来祭扫高峰,殡葬祭品热销。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尽管文明祭扫、绿色祭祀观念越来越被人们接受,但仍有商家利用烧纸祭奠的传统习俗,制出别墅、豪车、“童男女”等“花式祭品”。如何赋予清明传统文化更为健康的价值内涵,值得深思。(4月3日《半月谈》)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清明祭扫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习俗,也是一种慎终追远、缅怀先辈的文化传统。不过在承担教育功能、实现情感共鸣的同时,清明祭祀方式也延续了许多不甚“清明”之处。比如,从过去的焚纸到冥币,到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纸扎别墅、豪车、名酒、名包等“应有尽有”,而这些“花式祭品”价格也水涨船高。

据报道,为了刺激市场购买欲,商家用越来越精细化的需求捆绑消费者,如传播“烧祭品才能得到祖先的保佑、造福子孙”等迷信思想。不少祭品属于违规生产,商家没有营业执照,也没有统一定价标准,导致“白色经济”花式翻新、层出不穷。更令人忧心的是,在“白色经济”的背后,还潜藏着空气污染、火灾风险等问题,埋下了环境、安全隐患。

殡葬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制造、销售封建迷信的丧葬用品;制造、销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由民政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没收,可以并处制造、销售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印刷业管理条例也明令禁止印刷含有反动、淫秽、迷信内容的出版物、包装装潢印刷品和其他印刷品。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即便有这么多的明文规定,仍止不住一些商家制售这些“花式祭品”。追根溯源,在于很多人还没有改变烧纸祭扫的陋习。

“花式祭品”折射的祭扫陋习,是对传统习俗的误读,更是对现代文明的亵渎,必须摒弃。经验告诉我们,治理“花式祭品”,倡导文明祭扫,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更不是一纸禁令能达到的,必须兼顾群众需求,打好“组合拳”,疏堵并举,久久为功。

首先,大力宣传、引导、呼吁、激励大众文明祭扫,让更多人认识到焚烧纸钱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危害性。据统计,近5年来,我国已查明火因的森林草原火灾中,人为原因引发占97%以上,其中祭扫用火导致森林火灾的占比居首位,而涉事人员也大多受到责任追究。在这方面,党员干部尤其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选择文明祭祀。

其次,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有效供给和保障。比如,有些地方允许市民在相对空旷、空气流通的地方烧纸钱,在公墓内设置香纸燃烧炉,天津、海口等地之前还为祭扫者提供纸钱,满足人们烧纸祭奠的需求。同时,提供更多可替代的祭扫服务,比如纸钱换鲜花、添土,开通云祭扫、代祭扫等服务,提倡鲜花祭奠、植树寄思、家庭追思等绿色低碳祭祀。

再者,对于国家明令禁止的丧葬用品,以及含有反动、淫秽、迷信内容的祭品,从生产、流通等各环节规范祭祀市场,并切实加强监督管理,不让那些宣扬封建迷信、宣扬庸俗文化的祭祀用品流向市场。对于因焚烧冥纸冥币引发火灾等事故的,要依法严惩,决不轻饶,并加大普法力度和警示教育,让大众认识到焚烧冥纸冥币可能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