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基金 >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吴景山:以标准化助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全球资讯

2023-05-24 18:29:53    来源:人民网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资料图片)

近期,国家标准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1个部门发布《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要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秘书长吴景山近日接受人民网专访,解读城乡建设领域落实《指南》要求的思路与方法。

吴景山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秘书长

人民网:您如何看待此次指南的重要意义?

吴景山:《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是继2022年10月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9部门联合发布《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后,国家发布的关于“双碳”标准体系建设的又一重磅文件,是国家“双碳”标准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将为城乡建设、能源、工业、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推进“双碳”标准化工作提供重要指引。

对城乡建设领域节能降碳而言,该体系为行业“双碳”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引领和驱动,也为重点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产业提供了有力助推。

人民网:《指南》的发布将对城乡建设领域带来哪些影响?

吴景山: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覆盖不同气候区、建筑节能设计、施工验收、运行、改造、检测、评价与标识全领域。不同省市地方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发布了地方节能标准。但相对而言,我国城乡建设领域“涉碳”的标准起步较晚,与其他重点行业和国际标准的研究还有一定差距。

本次《指南》发布的内容中明确将城乡建设领域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也列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工作重点,为我们前期标准体系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指导性意见,也为科学构建城乡建设领域“双碳”标准体系、扎实推进标准研制、加强节能降碳标准制修订工作指明了方向。

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委托,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组织行业专家分析研究城乡建设领域碳计量标准体系,在国家双碳战略部署和双碳标准体系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建筑碳排放相关标准现状与问题,借鉴和参考建筑碳排放相关国际标准,研究构建了建筑碳排放统计计量标准体系,提出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编制清单建议。

人民网:根据《指南》指引,城乡建设领域下阶段应重点聚焦哪些问题?

吴景山:目前,城乡建设领域在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的规定和引导下,减排降碳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成效来看,至2021年底,全国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城镇节能建筑达到277亿平方米。我国绿色建筑面积占到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84%,全国累计建成的绿色建筑面积超过85亿平方米,已形成全世界最大的绿色建筑市场。

实践中,全国各地在绿色建筑设计、绿色低碳建筑材料、低碳节能建筑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也为全球碳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节能建筑材料包括节能保温材料、太阳能电池板、低碳水泥等,这些材料在海外的绿色建筑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的地源热泵技术也在欧洲和北美等地得到了广泛应用,可有效地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

尽管如此,面对全国庞大的存量住房和增量建设需求,各地城镇化进程仍将长期推动能耗与碳排放的刚性增长,建筑碳排放还存在较强的增长动力。与此同时,庞大的既有建筑存量存在碳排放的锁定效应,若要实现碳减排,必须对建筑进行规模化的节能降碳的改造。

从技术看,我国建筑节能减排技术已经探索数十年,但建筑节能降碳仍面临技术应用不充分、成本相对较高等问题,影响了新技术的广泛推广和使用。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已经逐渐进入存量时代,低成本无成本的节能潜力挖掘后,相对较高成本的建筑节能降碳所带来的增量成本压力较大。

人民网:建筑业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建材生产和建筑运行阶段。您认为,城乡建设领域双碳标准的设立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吴景山:当前,建筑业已成为全球公认的碳排放“大户”。根据《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全国建筑与建造全过程的碳排放总量为50.8亿tCO2 ,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0.9%,其中建材生产阶段占28.2%;建筑施工阶段占1.0%;建筑运行阶段占21.7%。

相关标准的设立将为城乡建设领域推进双碳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进:

一是建立建筑碳排放统计计量标准协调统筹机制,加快推进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整体规划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衔接配套关系和标准制修订工作。

二是加强建筑行业基础标准的研究,特别是建筑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标准、项目碳排放核算系列标准、低碳产品系列标准、技术标准、核查标准等,探索适用于中国的建筑领域碳达峰和碳中和路径,为碳排放总量控制及碳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三是完善分类型建筑能耗及碳排放限额标准。对于施工、建材生产与运输环节,需研究制定相应能耗定额和碳排放限额标准,完善能耗及碳排放限额体系。需促进城市建筑能源资源消费信息数据平台建设,探索开展基于数据的建筑能效比对工作,建立标准化的建筑能效比对评价技术标准,为建筑节能监管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四是构建完善的标准实施和监管体系,结合建筑行业特点,形成标准集成应用指南,建立以强制性国家标准为核心的立体的实施模式。加强建筑领域产学研用结合,强化标准与产业政策、法规的协调,加强标准宣贯、实施和监督。

五是优化标准供给,在现有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可再生能源相关标准的研究,分类、分地区提出新能源应用比例指标,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优化和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供给侧改革。

六是精简政府标准规模,增加市场化标准供给,明确标准定位。优化“存量”政府标准,合并或转移为团体标准;严控“增量”政府标准,完善立项评估机制,把好入口关。积极培育发展团体和企业标准。

人民网:未来如何保障标准的有序推进、有效落地?

吴景山:围绕标准的有序推进、有效落地,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组织有关专家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思路建议:

建议结合《节约能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契机,或启动《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修订,围绕“碳减排”目标,建立健全城乡建设领域能耗计量、核算、统计和限额管理、能效测评标识等相关制度,明确各实施主体的任务和责任,促使城乡建设领域“双碳”工作实施具备规范性、强制性。

同时,研究完善并发布碳计量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各专业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填补行业空白,加强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的标准转化工作。研究出台鼓励政策加大标准研发力度。建议研究鼓励政策,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建筑节能降碳标准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研人员的标准化能力,为标准化工作提供坚实支撑。

此外,要建立标准应用效果评估制度,并及时对标准实施应用情况和标准对经济社会活动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科普和宣传。

(责编:王仁宏、吕骞)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