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基金 >

记者亲历进博会:疫情下如何“严而有序”?

2021-11-07 22:52:05    来源:中新经纬

中新经纬11月7日电 (付玉梅 林琬斯)“很抱歉将采访取消,因为进博会防疫要求,我们的证件失效了,目前进不去。”

5号晚,我们收到采访对象发来的一条信息。虽然这几天我们做足了心理建设,但这种只差一步就能见上面的遗憾,成为了“进博会最遥远的距离”。

“进博会真严,珍惜这段缘”

我们了解到,“证件失效”可能是因为这样的一则短信通知:“因为其注册登记的地址位于国内有本土病例报告的地级市,将参照国内疫情中风险等级地区所在地级市人员疫情防控要求进行管理,故进博会证件无法使用。”

这几天,在与展会工作人员、记者同行的交流中,我们发现收到这条短信的参展人员不在少数。甚至有些企业的嘉宾因证件失效,缺席本届进博会,只能临时更换参加人员。也有的人为进博会加班加点熬了大半个月,最后却无法入场,当天就买票离沪了。因此,在一些媒体沟通群中,负责人也不遗余力,反复提醒,确认证件情况。

不得不说的是,所有报名人员都提前为进博会做足了准备。出发前便有相关通知,所有境内参展参会人员都需要提供入馆前48小时内有效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在14天前需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接种、进入警戒区前至少提前1天完成本人上海“随申码”申请,称之为“三件套”。

该“三件套”每隔一两天得及时更新至进博会个人“健康信息采集”系统认证。抵沪前,个人还需填写健康记录监测表,签署健康承诺书,归档备查。监测表与承诺书,与前述“三件套”,被称为进博会“五件套”。

看晕了吗?这是我们的日常。进博会期间的每一次social,彼此都要感慨一句,“进博会真严,珍惜这段缘”。然而,疫情始终是在变化的,一根弦也一直崩在我们心上。进博会开幕前一周,我们反复与采访对象确认时间,但收到的回复一直是“因为疫情,行程在反复调整,暂无确切答复”。每当收到类似消息时,我们心里都会“咯噔”一下。

在我们3号抵达上海后,多地新增病例的消息刷屏手机弹窗,随之而来的还有各项防疫须知、承诺书。说真的,有时一些规定我们也看得眼花缭乱,生怕自己一犯迷糊,就漏了哪些要求。

所幸,一切目前还算顺利。“今天也没有收到短信!”成为除了吃饭以外,每天最开心的事情。而疫情下的进博会如何有序进行,也成了我们此行的一个观察视角。

体验:疫情下的进博会是怎样防控的?

从亲身体验来看,在媒体酒店设置核酸检测点真的太过贴心。大家穿上拖鞋下个楼就能做,很是方便。

还记得6号早上6点多,天刚亮,上海下着小雨。而我们所在的媒体酒店已经排起了做核酸检测的长队。工作人员全程在旁指引,提醒大家保持距离。效率很高,预留10分钟基本就够用。据了解,上海还指定了37个核酸检测点,提供进博会核酸检测快捷通道。

参加进博会的每位媒体人,估计都要成为“时间管理大师”。进馆需要48小时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需提前登记预约,这也成为我们见面时对彼此的问候:“登记做核酸了吗?记得登记!”

早晨6时许酒店内的核酸检测长队 中新经纬 付玉梅 摄

还有一点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工作人员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执行。我们每天从酒店乘班车至新闻中心。车辆走到停车场入口,就会有工作人员上车对每人测温,检查工作牌,确认完毕才能放行。而下车后,在经过人脸识别、体温检测等步骤后,我们才能排队入场。

此外,我们每天都在展馆与新闻中心之间暴走,在背着电脑日行几万步采访的过程中,经常一抬头就能看到志愿者高举“请佩戴口罩、请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的牌子,并提醒人群勿扎堆。防疫物资取用点、医疗站随处可见,也不时能见到进行消杀作业的工作人员。

就是位于展馆中部的就餐区少了点“烟火气”。首先是餐厅入口处地面贴有的一米线标志,餐桌上也都安装了隔离挡板,需要分隔或交叉落座。于是乎,想“约饭”唠嗑的小伙伴失去了发挥的空间,只能全程埋头,大口“干饭”了。

医疗站随处可见 中新经纬 付玉梅 摄

防疫物资取用点提供一次性口罩与免洗手消毒凝胶 中新经纬 林琬斯 摄

值得一提的是,科技手段也带来了疫情下的进博新体验。作为历届进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的国家展首次采用线上举行。“云采访”亦被提上日程。在正式开放运营的同时,进博会新闻中心也为我们提供云采访室,增加了重量级嘉宾与中外记者“云”对话。

我们了解到,今年共有58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参加国家展,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参展商亮相企业展,国别、企业数均超过上届。如此巨大的人流、物流,疫情防控压力可想而知。做到“严中有序”,或许是所有不确定性面前“安全感”的来源。(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键词: 记者亲历进博会:疫情下如何“严而有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