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公告 >

东溪村保存数十座书斋,书香人家比比皆是

2023-07-11 09:40:36    来源:汕头日报

外砂街道东溪村,创建于元末明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清朝中期,东溪人乘红头船出洋经商发家致富,福荫乡梓,使村子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被称为“金东溪”。难得的是,东溪人崇文重教,不管是经商还是务农,都喜爱读书,致富了的东溪人在建屋的同时不忘建书斋、办学堂。这个不到3000人的村子里,至今仍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书斋数十座,是名副其实的“书斋村”。


(相关资料图)

摄影师杨松在参加龙湖文联、龙湖摄影协会组织的专题活动中走进了东溪村,从此对这里的人文历史深深着迷,他决心通过深挖东溪村历史,用纪实的手法来再现东溪的前世今生,为村里拍摄一系列的人文影像。最近几个月来,他只要有空就往村里跑,访遍东溪的每个角落,了解到村里的很多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也搜集到很多人文摄影的拍摄线索。近日,记者在杨松的陪同下,走进东溪这个充满浓浓书香味的文化历史古村,去倾听这个村流传已久的动人故事。 

书斋学堂遍村落 教育超前底蕴深

东溪村至今还流传着一首“书斋诗”,以24个书斋名押韵成诗:“倚南寄傲四时乐,有竹友兰养花天;鸣乐两琴挹友月,耕渔钓月继辋川;榕荫绿槐梧百尺,亦云听莺小香山;蓬东明新可读趣,虫二风月去无边。”

相传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开始,村民王邦英后人历时3年兴建了“世德室”和4座豪宅,并创办了“蓬东”“听莺”等四个书斋,之后村人争相仿效,先后建成了几十座精美逸致的书斋。

像建于清道光年间的明新书斋,书斋主人王万顺是新加坡华侨,他经商致富后回乡赡家置田、兴学育才,读书之风从此在这个家族传承下来。民国初期,明新书斋开设公益夜校识字班,夜校老师是王万顺的两位孙媳妇,她们冲破旧时对女性的束缚,积极动员村里女性入学接受教育,充分彰显了这个华侨家族的开明有为。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乐琴书斋,当时则是音乐爱好者雅聚之所,书斋主人爱好古琴,他从新加坡过番回乡后修建了乐琴书斋,终日在书斋内以琴会友,寻觅知音。书斋冠首联“乐事靡涯春花秋月,琴心何在流水高山”,反映了书斋主人的高雅情怀。

书斋众多,使村里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为村内子弟提供了良好的读书环境,因此历代也孕育出大批文人雅士,留下了大量文学著作;重学育才风气的盛行,也促进了东溪村教育的进步。1929年,东溪兴建了中山公园纪念孙中山先生,成为当时农村少有的公园。1930年,村里在宫前池建跳水台,举行跳水比赛。1932年,村修建了篮球场,更是开了农村篮球运动的先河。

家风文化藏古宅 传承孝义颂美德

杨松在深入了解东溪村人文底蕴之前,首先就被村子洁净舒适的环境所吸引。他发现,这里的村民不但爱读书,且民风淳朴,心胸豁达。一个村子能形成如此统一的群体美德,必定有其内在的动因,这更加引发了杨松对东溪村文化历史的研究兴趣。

杨松说,东溪最吸引他的地方,就是这里浓厚的文化气息。崇文重教和耕读文化的传承,使整个村子别有韵味。直至今天,东溪村对后代注重素质教育的风气依然浓郁,他常在村里探访村民家庭,发现从田里农忙回家的农民,也有雅兴挥毫泼墨;这里的孩子大多喜欢书法绘画,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耕读家风”文化传承的深刻影响。

今年来,东溪村进行了人居环境的升级改造,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村民也自觉行动起来,配合村深挖东溪文化底蕴之风,自发对自家老宅、书斋进行保护修缮,还原书斋旧貌,打造新时代的文化服务活动空间,使整个村子由里到外更好地复原了深厚的文化底色。

“七家内”是东溪村的一个书香门第,长辈历来非常重视教育,勉励子孙专心读书、考取功名,子孙不负众望,在三十年间考取了“七个半”秀才(其中一位考取了“佾生”,称“半个秀才”),在村中传为佳话。王景仁是“七家内”的秀才之一,是周边地区有名的诗人词人。他也是粤东名士陈慈黉胞弟陈慈云的家庭教师。在王景仁去世之后,陈慈云为感念师恩,收集王景仁诗作刊刻为五卷《小辋川诗集》,现原著收藏在广州中山图书馆和汕头图书馆。

如今,七家内在子孙后代的精心修缮下,再现了文雅古风,也吸引着外来游人登门探访,而七家内的主人面对陌生访客无不热情相待,让游客体验到古人高山流水会知音的淳朴之风。王金礼是王景仁的第五代孙,他小时候经常听长辈吟诵先人诗词、古文,讲述本村乡土人情,渐渐爱上了东溪的民间文学,近年来致力于东溪村民间遗稿、轶闻的收集整理。今年,民间文学“金东溪传说”入选龙湖区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王金礼也成为“金东溪传说”的主要讲述人,继续传承弘扬文化家风。

杨松说,像七家内这样的书香人家在东溪村比比皆是。东溪村的很多传统建筑都蕴藏着深刻的家风文化。像衍德祠的门楼就有“耕读家风”题字,很多装饰图案更是蕴含对后人的劝诫,提醒后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珍惜时间,多学习提升自己,远离“黄赌毒”等。正是传统家风的浸染,才造就了村民友善的性格和豁达的胸怀。

拍古村最美“写真” 人文摄影探根源

经过多次浸入式体验,杨松觉得,光是用风光照片来表达,很难体现出东溪村独特的魅力。他决定将更多目光放在人物身上,从人文情怀的角度去挖掘这个村历史文化的根源所在。在这几个月时间里,他和村里的老人、文化传承人、文史爱好者、东溪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多次接触,获得了很多灵感和线索,决定在这里创作一系列的人文摄影作品。

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杨松多次走进东溪村,拍摄了数千帧摄影作品,目前已初步筛选出100多帧,近期将由龙湖文联结集出版。但他表示,这只是探寻东溪人文摄影的一个初步阶段,接下来,他还计划在东溪村设立一个影像馆,给村民免费拍摄家庭照,为形成东溪“影像志”做铺垫。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