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公告 >

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让利实体经济效果明显

2021-07-16 14:46:44    来源:金融时报

7月14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忠宁和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副主任刘忠瑞介绍了2021年上半年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今年上半年,银行业保险业资产和主要业务稳健增长,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与此同时,机构稳健性显著增强,重点领域风险也得到有效防控。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76万亿元,同比多增6677亿元,银行保险机构新增债券投资3.4万亿元,为实体经济提供合理资金支持。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保持在30%以上,信息技术服务业贷款、科学研究服务业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9.3%、23.7%,均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制造业贷款较年初增加1.7万亿元,同比增速连续14个月保持在10%以上。涉农贷款余额超过41万亿元,绿色信贷余额达到12.52万亿元。与此同时,保险业充分发挥风险保障作用。上半年提供保险保障金额5276万亿元,同比增长31.6%,累计赔付支出7651亿元,同比增长21.3%。

此外,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拨备余额达到6.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190.3%,较年初上升7.5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3.54%,与年初基本持平。当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4.51%,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46.7%,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34%,均保持较高水平。

让利实体经济效果明显

“疫情以来,银保监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采取一系列监管措施,引导银行机构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在回应关于减费让利的情况时刘忠瑞表示,从数据对比来看,银行业利润增速和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一降一升”:2021年一季度,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6143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3.3个百分点;同时,在各方面共同努力和协同支持下,实体经济利润增速明显上升。今年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3.4%,两年平均增长21.7%。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金融向实体经济让利的积极效果。

刘忠瑞认为,从局部来看,银行业利润出现一定的暂时性波动,但是从宏观来看,实体经济利润回升有利于银行改善资产质量,对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形成重要支撑。

对于外界所关注的绿色金融开展情况,叶燕斐表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到12.5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3%,其中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占比超过70%。目前,我国绿色信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更值得关注的是,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近5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的整体不良水平。他说,按照绿色信贷资金占绿色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计算,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每年可支持节约标准煤超过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7亿吨。与此同时,绿色保险保障功能不断提升。当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已覆盖重金属、石化、医疗废弃物等21个高环境风险行业,覆盖31个省市。

针对下一步对绿色低碳产业的支持,叶燕斐表示,第一,要大力支持新能源、低碳能源发展,继续支持低碳交通发展,特别是低碳建筑领域;第二,要加大创新力度,可以探索碳排放权的抵质押;第三,可以将银行信贷资产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进一步流转,把绿色信贷资产效益传递下去,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绿色资产。

在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重点支持民营小微等领域的同时,存贷比也出现了阶段性上升。对此,刘忠瑞表示,当前,银行业负债水平总体稳定,流动性风险可控,没有出现整体负债体系紧张的情况。今年以来,随着经济逐步恢复,贷款增速趋于平稳,存贷比上升趋势有所缓解。截至6月末,商业银行人民币存贷比达到78.1%,较年初上升1.3个百分点,较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另外,银保监会发布实施了《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推动商业银行强化负债业务管理,拓宽负债来源,优化负债结构,增强银行负债与资产在期限、币种、利率、汇率等方面的匹配度。“这些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银行负债的稳定性,前瞻性防范流动性风险。”他说,“监管部门还指导银行定期开展有关负债变化的压力测试,针对各种可能的负债流失情况设计情景,根据测试情况制定和完善应对预案,切实防范流动性风险。”

重点领域风险有效防控

从整体来看,银行业保险业风险可控。6月末,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3.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083亿元,不良贷款率1.86%,较年初下降0.08个百分点。银行保险机构流动性总体保持平稳,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57.2%,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稳定增长。高风险金融机构得到稳妥有序化解,中小机构改革化险工作稳步推进,影子银行风险持续压降,委托贷款、信托贷款较年初减少8000多亿元。坚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强化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审慎监管。房地产贷款增速降至10.3%,继续低于全部贷款增速。

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下降的背后,也有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的原因。刘忠瑞表示,2020年,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额度达到3.02万亿元,是历史上处置不良资产最多的一年。预计今年上半年也会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另外,6月末,商业银行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是79.6%,显著低于100%,一些较为审慎的银行将逾期60天以上的贷款全部纳入不良。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部分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由于不良贷款暴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随着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到期,未来不良贷款仍然面临上升压力,不良贷款可能进一步增加。”刘忠瑞坦言,对此,银保监会深入研判风险,掌握风险底数,指导银行审慎经营、强化风控。督促银行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采取预期信用损失法,充分评估风险,做实资产分类,足额计提拨备。鼓励银行统筹做好应对不良贷款反弹的综合方案,有效运用现金清收、核销、批量转让等手段,进一步加大不良贷款处置。支持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实施资管新规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重要一环,外界对于整改情况也颇为关注。叶燕斐回应称,资管新规过渡期调整后,按照监管要求,各家银行在总行层面都建立了统一领导机制,制定了整改计划、锁定了整改底数、建立了台账、明确了处置方案。总体来看,整改的进展情况符合预期,到2021年一季度末已经整改过半,2021年底前绝大部分银行将完成整改。他强调,对于个别银行存续的少量难处置的资产,按照相关规定纳入个案专项处置。银保监会将持续督促相关银行综合施策、积极整改,尽快全部清零,从根本上转变理财产品市场格局和观念氛围。

对于互联网平台从事金融活动,张忠宁在会上再次强调,银保监会对于相关工作始终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二是坚持公平监管和从严监管。对于同类业务、同类主体一视同仁,对各类违法违规的金融活动一如既往坚持“零容忍”。三是坚持发展和规范并重。既要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守正创新、规范发展,又要坚决打破垄断,坚决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目前,互联网平台企业正在严格对照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的要求,深入地查找问题和进行整改。

深化保险资金运用改革

“对于保险行业来说,负债经营和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经营的两个轮子,其中保险资金运用这个轮子不但对于保险经营非常重要,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也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张忠宁表示,近年来,银保监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鼓励保险资金发挥长期、稳定和价值投资者作用。通过股票、股权、债权、基金等形式,为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多层次资金支持。

一是拓宽产业基金资金来源。支持保险资金开展创业投资、基金投资,设立成长基金、新兴战略产业基金等私募基金,通过基金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二是加大股权直接投资力度。取消保险资金开展财务性股权投资的行业范围限制,加大对制造业长期股权性和资本性资金支持,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形成错位发展和优势互补。三是强化对上市企业的融资支持。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比例由“一刀切”改为八档分级分类管理,最高可达总资产的45%。四是丰富市场中长期投资工具。引导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挥长期资金管理的优势,积极创设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保险资管产品,以多元化的产品为制造业和企业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五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截至2021年5月末,保险资金通过投资企业债券、股票、基金、股权、资管产品等方式,直接投资制造业、能源、科技及相关基础设施领域4.35万亿元,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19.07%。另外,保险资管行业还积极创设保险资管产品,参与投资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对接高科技产业园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一批典型项目。

张忠宁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持续深化保险资金运用的市场化改革,支持保险资金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期资金支持。一是完善监管政策。修订保险资金投资金融产品的政策,将更多风险收益特征符合保险资金需求的金融产品纳入投资范围。适度放宽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的要求,丰富产业资金和科创类基金长期的资金来源。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资产支持计划发行程序,提升产品发行效率。三是开展产品创新,支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长期限产品,通过债权融资、股权融资、股权结合等形式,满足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实体经济 信贷投放 减费让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