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保险 >

2021年我国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976.02亿元 同比增长19.77%

2022-03-24 10:07:28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3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举办“从数字化农业保险到绿色乡村振兴——绿色农业保险专题研讨会”,围绕如何通过数字化发展、金融支持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与会嘉宾普遍认为,落实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聚焦产业发展、强化金融服务,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再保险以及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等措施,是未来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

“不断改革创新,理顺体制机制,农业保险将为我国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说。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活力

在财政政策支持下,我国已成为全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2021年,我国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976.02亿元,同比增长19.77%,为1.7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72万亿元。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承保覆盖率约80%,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

财政部金融评价中心主任、金融司一级巡视员胡学好表示,目前农业保险政策体系越来越健全,不仅优化了补贴政策,还完善了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就完善体制机制而言,2021年,银保监会围绕服务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保证粮食安全,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机制,不断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中国银行保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朱进元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明确保障政策和体制机制时,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独列出,意味着中央下决心解决金融供给不足,力求以适合乡村特点和需求的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将“三农”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到处都在过紧日子,增加财政预算在目前的情况下非常难,但农业保险还是增加了支出,提高了5-10个百分点,这是相当不容易的,说明了政府对农业保险高度重视的态度。”胡学好在会上说。

“我们拿的是财政资金,如果不能用财政资金的运行方法来配置这些资金,肯定是低效率的。因此,必须要杜绝套取财政资金、浪费财政资金的情况,保证财政资金像其他资金来源一样按照保险规律去办事。”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建议,农业保险需要进一步从机构多元化、激活创新机制、允许跨区经营综合业务,以及鼓励发展专业农业保险资信机构、建立非保险的农业风险管理机制四个方面推进改革。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孙学工表示,农业保险是提升我国农业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保障机制。未来,保险业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满足新的需求,比如在气候变化加剧的新形势下,加大对气象指数保险的研究。同时,在农业保险领域扩大对外开放,将优秀的做法、模式引入进来。

为适应新形势新阶段,周延礼表示,要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提高蔬菜应急保供能力,按照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的目标要求,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此外,保险业既要积极参与三次分配机制建设,在实现共同富裕实践中创新产品和服务,确保不发生规模性因疫返贫现象,又要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

着力解决“不愿种、不敢种、不会种”难题

“套用银行业存在‘不敢贷、不愿贷’现象的说法,可以说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保险方面的指导意见就是要解决农民‘不愿种、不敢种、不会种’的难题。”朱进元说。

通过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丰富保险产品种类,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难题。

农以种先。针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周延礼提出,鼓励保险机构研发蔬菜、瓜果、禽畜、水产等种子种苗保险产品,提升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强化保险服务,为制种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同时,周延礼认为,可以借鉴河南保险业的办法,针对广大贫困农户、农业合作社和脱贫龙头企业等各类风险,设计出包括农业保险、农民意外健康保险、农业基础设施保险、农房保险、农户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在内的一揽子承保方案,为脱贫致富提供全方位风险解决方案。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探索开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对此,朱进元认为,随着全球疫情进一步蔓延,我国白糖进口和价格可能受到影响。从战略角度出发,要尽力解决食糖的市场供给问题,通过试点逐步将对于食糖生产至关重要的甘蔗生产纳入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计划内,保护蔗农的收入稳定和提高。

此外,朱进元说:“很多农民在种植养殖的时候很有热情,但有时也比较盲目,看到什么挣钱就一窝蜂去种植,结果导致第二年供给增多,价格产生波动,个体产生损失。”他建议,通过“保险+期货”破解“不会种”问题。一方面在“保险+期货”试点品种和空间范围上实现扩面提质;另一方面,进一步探索常态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科技为农业保险赋能

在新的发展阶段,体制机制创新和产品创新至关重要。同时,加强科技赋能,能让农业保险与农业生产融入得更好。

“加强自身数字化建设,才能有效实现服务目标。”太平洋产险总经理助理、董事会秘书、ESG办公室主任陶蕾表示,目前,太平洋产险将技术创新作为“三农”产品突破首要因素,依托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手机客户端,打造“使用场景+获客+产品+服务”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模式,将金融、资讯、农技等服务送到客户指尖,提供全产业链风险保障,有效解决服务触达客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周延礼认为,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卫星遥感、无人机、远程查勘等技术手段,健全精准高效查勘定损机制,能够提升承保理赔效率,为智慧农业、数字农业保驾护航。

朱进元表示,农险公司一方面要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加快推进农险数字化与线上化建设;另一方面要推动向现代科技型风险管理公司转型,用科技赋能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保护“微弱经济”,保险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从事农业生产的小农经济、小规模乡村商户(如小作坊、小商贩、农家乐等)和乡村数字经济商户的乡村微弱经济群体在风险抵御方面存在天然不足,需要利用各种保险进行风险与损失的分摊。因此,鼓励多方合作,开发出更多既符合数字化、现代化、低碳绿色乡村发展趋势,又能满足供需双方需求的普惠保险产品是非常必要的。(记者 房文彬 实习记者 许予朋)

关键词: 中国银行保险 农业保险 保费收入 乡村振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