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保险 >

商车费改进入攻坚期 监管机构一手促市场 一手治乱象

2018-07-22 10:25:43    来源:金融时报

编者按对于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最佳方式,我国保险业已经摸索了十七年。保险机构在车险市场中“摸爬滚打”,一边“摔倒”,一边在竞争中生存和成长。监管机构也在不断“收放”的轮回中艰难地寻找一个平衡点,既要维护消费者权益,也不能让保险机构利益受损。如今,新一轮商车费改进入攻坚期,战况如何?遭遇什么问题?战势发展又将去向何方?本期《保险周刊》带领读者一探究竟。

新一轮商车费改目前正处于“战役”的焦灼阶段。一方面,财险市场集中度上升、车险费用率高企、承保难盈利,中小财险公司正为普遍性亏损怨声载道。另一方面,监管机构一手放开费率,一手以“壮士断腕”之决心扼制市场的恶性化价格战,处罚力度超过以往,而这毫无疑问是为了避免重蹈前两轮商车费改“一放就乱”的覆辙。

自2001年伊始,我国商业车险费率的市场化改革已走过了十七个年头。有观点认为,商车费改或许是当前中国保险市场最难啃或者说压力最大的一场改革。

在对费率几经“收放”的轮回中,新一轮商车费改目前正处于“战役”的焦灼阶段。一方面,财险市场集中度上升、车险费用率高企、承保难盈利,中小财险公司正为普遍性亏损怨声载道。另一方面,监管机构一手放开费率,一手以“壮士断腕”之决心扼制市场的恶性化价格战,处罚力度超过以往,而这毫无疑问是为了避免重蹈前两轮商车费改“一放就乱”的覆辙。

车险市场从来都不是只有保险公司一个当事方,消费者利益、监管力度都是这个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今商车费改处在复杂的攻坚期,“三者”如何在改革中相濡以沫、并肩前行,备受关注。

“收放”轮回市场化进程进入冲刺阶段

我国商业车险费率的市场化改革历经坎坷,在21世纪之初的“放”和2006年的“收”后,终于在2015年再次步入了“放”的轨道。

2015年,原保监会连续发布《中国保监会关于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和《中国保监会关于印发〈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标志着新一轮商车费改正式拉开序幕。

商车费改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调整险企的自主渠道系数和自主核保系数范围,“第一次费改”后,除个别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自主渠道费率和自主核保费率调整系数的浮动区间分别定为0.85至1.15,即所谓的“双85”。

2017年6月8日,《关于商业车险费率调整和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发布,启动了“第二次费改”,将下限调至“单85”或者“单75”。今年3月15日,原保监会发布《关于调整部分地区商业车险自主定价范围的通知》,商车费改进入第三阶段,进一步下调下限,区分不同地区,有地方调至“双65”,广西、陕西和青海三地近期开始试点自主定价,之后或将逐渐推广至全国。届时,银保监会将不再限制车险的最低价,险企完全根据自身经营情况来确定系数下限,商业车险最终实现完全市场化。

上述两项系数的下调意味着车险保费折扣力度的加大。中国保信发布的2017年全国商业车险风险地图表明,消费者是商车费改最大的获益者。去年,商业车险单均保费为3553元,同比下降4.0%。全国商业险投保率为81.8%,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说明消费者的投保意愿有所增强。同时,无赔款优待系数(NCD)和违章行为等费率浮动机制的引入又促使消费者改变驾驶行为,降低出险频度。

近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商业车险费率监管有关要求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财险公司重新报送商业车险产品审批材料。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商车费改步伐在加大,新一轮市场化进程进入冲刺阶段。

监管出手铁腕终止恶性竞争

在商车费改的进程中,实现让利于消费者并不是一帆风顺。

一份行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产险公司综合成本率达99.5%,同比上升0.98个百分点。且业内人士认为,车险综合成本率极有可能高于这个数据。再看2014年至2016年间的车险综合费用率分别为36.9%、39.1%、41.2%,呈逐年攀升趋势,2017年的该率值也在40%以上。在管理费率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这意味着手续费在持续上涨,期待中的机构理性经营并未出现。

一位业内人士在与记者交流时回忆道,商车费改初期,由于NCD系数弹性加大,使得出险频率明显下降,虽案均赔款金额有所上升,但综合赔付率持续走低,综合成本率随之降低,但很快改革释放的红利就开始被费用率的抬升所吞噬。部分险企加大渠道投入力度,以此争抢市场,为了符合监管要求,又使用数据造假等手法。“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慢慢显现,未加入费用战的险企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业务流失,只得被迫“投降”。

在这种情形下,2017年7月,原保监会以《中国保监会关于整治机动车辆保险市场乱象的通知》(即“174号文”)为起点,加大了对险企在车险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恶性竞争、虚列费用、数据造假、违规赠礼,乃至与不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开展合作的问题都进行了明令禁止。

随着商车费改向前推进,在一些大型险企的带动之下,行业费用竞争全面升级,一些公司开始通过调节准备金来调整综合费用率水平。监管层见势果断全面封堵漏洞,2018年初,将重磅罚单砸向大型险企,对机构以及人事进行双罚,人保、平安、太保、太平四大上市险企均在被罚之列。据记者统计,今年上半年,共有9家财险分公司被责令停止商业车险新业务,16位财险分公司的高管被撤销任职资格。

商车费改无疑引入了更多定价因素,搞活了服务创新,然而也引来了更多销售返还乱象。为此,银保监会近期正在要求经营车险的公司将已有条款“回炉”再报送审批材料。《通知》对车险费率的报送方案提出了十分详细的要求,可谓责任到人。《通知》指出,各财产保险公司制定费率方案时,应严格遵循合理、公平、充足的原则,不得存在导致不正当竞争的因素。要求各财险公司分管精算的高级管理人员或总精算师对费率方案的制定负责。同时,各财产保险公司应报送费率折扣系数的取值范围和厘定规则,包括自主渠道系数和自主核保系数两项,还应报送手续费的取值范围和使用规则。

监管趋严趋细,违规代价越来越大,恶性竞争的泥沼险企最好不要轻易“陷入”。

出路何在中小险企面临考验

随着商车费改进入深水区,中小险企的费用率上涨速度较快,承保盈利情况进一步恶化,普遍感慨车险业务难做。其处境再度引发业内人士关注:深化改革会不会令中小险企更加艰难?

事实上,在二次商车费改时,原保监会就曾针对该问题表示,中小险企的问题不因费改而生,也不会因费改而消失。中小公司经营困难,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存在。因为车险市场是一个竞争充分的市场,新进主体,要想获得自己的发展空间,必然要在资本金、专业技术和能力以及人才等方面付出更多努力。随着商车费改的推进,市场规律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而市场的规律就是优胜劣汰。中小公司的出路在于自我调整,找准市场定位,实现突破。提升产品设计、风险定价、大数据分析以及服务的能力,才能在车险市场寻得生存发展的空间。

一位财险公司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小公司缺乏差异化和专业化,直接按照大型险企的模式全面竞争必定会败下阵来。深耕细分市场是他给出的建议,“即使是在相对成熟的车险市场,依然存在大量的细分市场值得挖掘。”细分市场的形式可以有线上线下渠道、汽车类型、驾驶行为以及驾驶人员等,针对这些领域,中小险企都可尝试进行保险产品的创新以培育核心竞争力,努力成为“小而美”的公司。

车险市场化作为国际趋势,改革本身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市场化的竞争机制,推动保险产品费率水平与风险水平相匹配,提升赔付率,进而倒逼保险公司压缩市场费用,并提升自身运营效率,最终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因此,纵使困难重重,车险费率改革仍要坚定推进,但必须兼顾发展和稳定。

关键词: 车费 机构 市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