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保险 >

偿付能力告急+现金流压力 催生民资与银行险企忙补血

2018-07-20 09:17:20    来源:今日保微信号

我自横刀向天笑,增资补血很重要。

2018年,保险界不平凡的一年。银保监会合并、外资政策逐步放开、险企转型成效待解、被接管被审理大案不断上演……2018年或许又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也是偿二代二期时刻,保险业多家险企不断发出增资公告,小幅增资潮再现。然而,并不是所有增资都被许可。

严格的监管政策之下,股权乱象整治正在进行中。过去几年的大跃进时代,亢奋之后的现场,遗留了多种问题。当监管再次出重拳清理门户之时,那些非自有资金出资、股权代持等股权违规行为相继曝出,5家险企增资许可被撤,保险进入门槛提高。

这样的背景之下,2018年的上半年,保险再次迎来小的增资潮。15家险企、260亿元的增资额,考验的是增资股东的实力,也探究的是增资背后的意图。

潮起潮落又潮起,这场增资小高峰又会持续多久?

上半年15家险企增资260亿

高频率、高数额的增资下,是摆脱困境的需要,还是谋求大发展?

纵观保险公司增资目的,不外乎几个:扩张业务,提高偿付能力、抵御风险;变更股权、经营管理权等。

而当险企遭遇 “开门红”失利,转型面临严峻挑战之际,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险企自身造血能力尚待加强。业务开展需资金,偿付能力需提高,风险管控需加强,各家险企不得不把目光再次聚集增资一事,缓冲资本紧张之时,尚可有底蕴发展业务。

据统计,2017年6月至今,有22家险企进行增资。其中,2017年下半年有9家险企;2018年年初至今,有15家险企增资近260亿元,且多集中在7月。数据显示,仅7月初至今,险企增资数额即达到184亿元,且多以民资险企为主。


据了解,上一次的险企增资潮出现在2015~2016年:

2015年,安邦人寿、安邦财险、和谐健康、阳光人寿、百年人寿、前海人寿分别增资190亿元、180亿元、58亿元、91.72亿元、42.65亿元、40亿元。

2016年,天安人寿两次增资,各50亿元;天安财险亦是两次获批增资,最高一次52.34亿元;上海人寿增资40亿元。

但经2017年监管收紧后,险企增资再次回归平静。直至2018年,小幅度的增资潮再次来临。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近这次的增资潮中,银行系险企大手笔增资,额度在30亿元及以上。

交银康联人寿于2018年7月11日增资30亿元,注册资本金升至51亿元;

中邮人寿在2018年年初获增资50亿元后,注册资本金增至150亿。7月,中邮人寿再次酝酿增资65亿元,将注册资本金升至200亿元俱乐部,但此项增资还未获监管批复;

工银安盛人寿于2017年12月增资38亿元,注册资本金升至125.05亿元。

除此之外,养老与健康险公司也同样出现在增资列表中。长江养老、泰康养老、新华养老、平安健康、太保安联健康等公司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增资补血。

偿付能力告急为主因

2017年7月至今,无论是增资的险企数量还是险企增资的力度都有增无减,窥其原因,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足成主要原因。

自监管启动偿二代二期工程后,偿付能力与风险监管体系进一步优化。当然,在制度体系加强之下,更是对各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的严格要求。

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显示,偿付能力达标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指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不低于B级。如果核心偿付能力低于60%或综合偿付能力低于120%的保险公司将列入非现场核查的重点对象。

 

 

据统计,在以上统计的增资寿险公司中, 2017年这些增资的寿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在行业基本标准之上,但仅有利安人寿、陆家嘴国泰人寿、平安健康三家寿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超过平均水平,其他均处于基准线与平均线之间。

2017年,这些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相较当年年初下滑的有华泰人寿、中邮人寿、交银康联人寿、太保安联健康、泰康养老、利安人寿。其中,太保安联健康下滑397个百分点,幅度最大。

财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变化

 

财险方面,2017年财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70%,超过行业均值的仅有泰康在线和众安在线两家互联网险企。在2017年增资的财险公司中,安达保险、浙商财险、大地保险三家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均在平均线以下。

此外,2018年一季度偿付能力充足率与年初相比,下降者多,只有泰康在线偿付能力充足率增长。

现金流压力下,监管门槛依旧毫不放松

作为可流动的“资产”,现金流对于一家险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防范和化解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直接控制点就是加强对现金流的管理。随着“防风险、严监管”的主基调提上日程,监管也将矛头紧盯重点领域、重点公司。

面对现金流亮“红灯”的激进险企,监管自然要露出牙齿。

 

据统计,从2017年下半年至今的22家增资险企中,有12家险企2017年的净利润为负,14家险企的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不足10亿元。其中,中邮人寿、工银安盛人寿两家的退保金分别为170.62亿元、144.09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利安人寿在2017年净亏损1.29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10.43亿元,退保金更是达93.36亿元,接近百亿。年初,原保监会对利安人寿下发《撤销行政许可决定书》,直指其股东雨润控股在2015年的增资申请中,违规代持股份,利安人寿也成为第一批被撤销增资许可的公司之一。

当然,监管的重拳不止落在了利安人寿头上。 被监管撤销增资许可的还有昆仑健康保险、长安责任保险、华海财险、君康人寿。

7月4日,银保监会更是否决了国联人寿变更股东的申请。原因是“准股东”宁波金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存在利用同一笔资金循环出资的可能,不符合《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的要求。

业务发展需求、监管重拳整治的双重压力下,在适应银保监会下发的《关于开展偿付能力数据真实性自查工作的通知》新政策的同时,各家险企在资产、准备金、资本、风险综合评级、信息披露等5方面的自查行动也将进一步升级。

加强自身造血成当务之急

增资补血难上难,加强自身造血能力才是关键之所在。

推敲险企增资途径,大概有三:其一,股东注资;其二,上市融资;其三,发行次级债。然,次级债只能为保险公司改善资本结构和提高盈利能力赢得缓冲的时间,不具备核心资本的抗风险功能;上市又不是一句话的事情。比对下来,股东注资成多家险企增资的主要途径。

但现实情况似乎不太如意。当市场地位、竞争能力、队伍力量不及老牌险企之下,中小险企的招商引资之路依旧难走,更何况是在监管对于入股股东严格的把关之下,将“心怀鬼胎”者拒之门外。

回想过去数年,不少保险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借助巨大的市场潜力、成长性强的特性,采取“保费优先”战略,激进发展之下,反而是业绩的长期亏损。更有甚者,一年多次求助于股东,连续不断的借款。

此情此景下,加强自身造血,或有可能再谋发展。

当“保险回归保障”推进之时,加快公司转型,确定战略方向,借力科技互联……或许再能成就一番保险事业。

关键词: 民资 现金流 压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