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公司的领导决心力推体系内的券商整合上市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投公司”)便开始筹划整合旗下的券商,想要组合出一支国家强队。中投公司旗下的券商,主要分布在其子公司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央汇金”)、孙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建银投资”)的名下,而这些券商有一个统称,那便是“中投系”券商。
当时“中投系”券商初步的整合方案,是建立在中信证券(18.190,0.18,1.00%)行业第一的地位已经稳固,而“中投系”控股的六家核心券商却整体出现竞争力下滑,特别是其中最大的三家券商,银河证券、中金公司和申万证券都未上市的背景之下。
因此,中投公司的领导决心力推体系内的券商整合上市。而“中投系”的三家核心券商,也由此展开了整合平台地位的竞争。后来的银河证券先H股后A股上市,申万证券借了宏源证券的壳,包括中金公司H股上市整合中投证券,都是在当年这个大战略背景下完成的。
只是在具体讨论方案的时候,中投证券因为自身的各项排名都不太好,包括自己领导也不太重视,所以从未被考虑过作为一个整合的平台。同时,中投证券作为“中投系”里的全资券商,操作难度又是最小的。因此其他“中投系”的券商们,基本上都搞过整合中投证券的方案,中投证券也成为了“中投系”券商所共享的“绯闻女友”。
当然,中投证券也是会反抗的。其中最坚决的一次,就是中投证券内部坚决不要跟银河证券在一起。不仅是因为银河证券内部派别太多太乱,而且中投证券和银河证券的收入结构也非常的像。特别是中投证券经纪业务的占比,甚至比银河证券还要高,为免合并后的经纪业务线大裁员,所以无论银河证券怎么向中投证券示爱,都遭到了中投证券的一脸嫌弃。
而当时的中金公司,其作为一种高大上的存在,即便在“中投系”中也被领导们高看一眼。虽然在资产规模、收入和利润上,中金公司都难以跟规模更大的几家券商相比,但领导只要一谈起中金公司,感觉眼神自然就开始发光。
比如当中金公司和中投证券讨论合并估值安排时,中金公司的盈利能力并不如当时的中投证券。(当时计算的合并双方的数据对比虽然我这有,但为防万一就不放上来了,简单说一下:2013年度-2016年上半年的三年一期,中投证券净利润分别是中金的2.0倍、1.1倍、1.9倍和1.4倍,合计净利润是中金的1.6倍。)
但凭借“中投系”领导们对中金公司的关爱,中金公司来谈判的人就可以摆着一副“中金就是比中投证券值钱,中金就是应该估值更高”的态度。
巧的是,当时为此次合并做项目财务顾问的正是银河证券。所以,看到自己当年追不上的女友,竟然一直被高富帅所diss,“备胎”银河自然跟“高富帅”中金,就估值问题吵了无数次。当然,领导最后还是把票投给了中金公司。
当时中投证券的内部,认为中投证券和中金公司之间业务互补,没有潜在的业务冲突,各自的业务可以继续延续下去,整合的难度和震动会比较小。而其最大的私心,在于中投证券的薪酬在行业内是倒着数的,中金公司作为“中投系“旗下薪酬水平最高的存在,却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
所以,中投证券的领导和各业务线头头们,都有着整合后不仅位子无忧,工资还可以对标上中金的期待。
01
记得我当时写中投证券时,给文章所起的题目是《孟婆汤已醒,车笠再相逢》。今天,正好就再给这一首打油诗续满四句:
孟婆汤已醒,车笠再相逢。雨中念过往,干衣不留情。
2016年2月,就在年后刚开工的那几天,中投证券的内部开始流传要跟中金公司合并的消息。
几个月后,“大嘴”彭博社在2016年7月发出一则简讯:
中金公司与汇金公司旗下中投证券就潜在并购进行商谈。
此时的大部分业内同行,对该消息仍是将信将疑,毕竟没有任何一家国内媒体跟进。
谁成想,对市场消息密切关注的中金公司,随即发布了一条澄清公告:
公司与中投证券就战略合作及业务机会进行探讨,彼等探讨目前处于非常初步的阶段,并未与中投证券达成任何意向或订立任何具约束力的协议。
这才算是把这件事,给大家确认到位。
2016年11月4日的凌晨,时常能从金融机构获得内幕消息的《21世纪经济报道》,代表国内媒体发出这一则简讯:
中金公司与中投证券确有整合计划,且方案已获高层批准。
但此时,因合并而对中金公司、中投证券展开的各种尽职调查,早已开工多日。
当日晚间,早盘在港交所停牌的中金公司,也终于宣布:
公司与主要股东中央汇金订立股权转让协议,将从汇金公司收购中投证券全部股权,交易的对价确定为人民币167亿元。本次交易完成后,中投证券将成为中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当时,中金公司对此次收购的愿景是这样表示的:
双方整合后,整体规模将显著扩大,主要指标跃升至行业第一梯队。本次交易将帮助公司进一步夯实客户基础,实现对大、中、小型企业及机构、个人客户更为深度的覆盖,构建更为均衡的一、二级市场业务结构,显著增强抵御风险及应对资本市场波动的能力,大幅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将助推公司长远发展,加速实现打造世界级一流投资银行的目标。
提中投证券了吗?其实提不提也没关系了,现在的实际行动才是真正的态度。
中金和中投的这个合并方案,一开始在内部就被称为“AZ方案”。A和Z分别是什么意思呢?大家想想在26个英文字母中,A和Z分别处在什么顺序就明白了。在“AZ方案”一词里,A代表中金公司,Z则代表中投证券。
当时大部分的媒体,还是以通稿的标准对此事进行报道,所说的都是什么中金公司的投行具有优势,中投证券的经纪业务具有优势,两者可以很好的互补。
通稿,毕竟是通稿。拥有屈指可数营业部的中金公司,去合并国内的任何一家大中型券商,媒体都可以这样表达双方的优势,并预测双方可以很好的互补。
而中投的基层员工们,在当时大多数也是抱着一种“随意”的心态,认为这次合并对自己不会有太大变化。也许是“政治任务”领多了,预想这次合并只是在财务上并个表,然后就结束了。
净瞎说,财务并表之后不整理队伍,怎么就能说完成“并表”了呢。中投证券里,只有一小部分保持警觉的老革命同志,对未来表示了迷茫和担忧。
2017年3月21日,中投证券完成股东变更的工商登记手续,正式成为中金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在公开场合中,中金公司对具体的合并推进方式,是这样表示的:
在过渡期间,中金公司将侧重以机构为导向的业务,中投证券将侧重经营以个人为导向的财富管理及零售经纪业务。在过渡期后,两家实体将一致使用中金品牌。
整合计划保持3个原则:维持两家业务营运及员工稳定;企业管治、员工招募与评估以及员工激励采用以市场化为基础的标准;侧重透过利用两家的优势创造增量收益。
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大家可以先来感受一个小故事:
2017年下半年,中投系统组织了一场足球赛,中投证券和中金公司组成联队参赛,并最终获得季军。虽然是季军,在赛后还是举办了庆功宴。就在这个宴会上,中金的领导在致辞时,嘴上说出来的是庆祝AZ公司。如果大家有人在场的话,一定会记得中投证券的领导,在听到此话后脸色变得有多难看。
而合并的具体推进过程,业内的朋友们是这样告诉我的:
2017年7月,中投证券的内审部作为最早被合并的部门,首先并入中金公司。接着便是投行和固收部门,在9月开始并入中金公司。一直到2017年年底,机构销售部门也并入了中金公司。
这些被并过去的中投总部部门的员工,因为要被统一薪酬体系,因此在去中金时,全部要进行面试定级。中投的薪酬水平在业内并不高,特别是跟中金同等职级的进行比较。另外,中投也确实不如中金在市场上表现的优秀,这也是一个事实。
所以,这些被并过去的中投员工,基本上都遭遇了降职级的待遇,而且被降的幅度有点大,以至大部分人都是勉强才能保持原有的薪酬待遇。大多对此待遇不满的中投员工,最终选择了离职。
当然,有些投行和固收部门员工的离职,还有其他两个原因。一是在投行固收未完成合并前,有一段停止工作去梳理项目的空档期,导致投行固收无法开展业务;二是中金的项目标准确实高于中投,因此很多梳理后的项目,无法再继续开展,这也导致一些业务人员的离职。
其实,已经被板上钉钉的部门,还算好的。比如尚未被合并过去的中投资管部,其员工至今仍处于两眼一抹黑的状态中。
目前中投资管和中金资管相对独立,中投的资管业务除了ABS外,剩下的应该跟中金资管做的差不多。当然,除了现在的中投资管,已经变为中金其他业务部门对接瑕疵业务的目标,各种有瑕疵的项目不往中金资管放,全扔给了中投资管。
至于中投资管自己的业务,有位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其中一家任职的朋友,送来了助攻:
去年三季度我们一个ppp的非标项目,找中投做资管计划通道业务发放委贷,中投看后表示没有任何问题。我们也比较放心,因为以往也合作过类似的业务,但中金入驻后,中投的项目经理及其领导,随即告知我们得等等,可能做不了了。
说完总部部门,下面再来看一看营业部的情况:
对中投下面的营业部,中金公司在合并前说是要“通过此次收购,凭借中投证券的经纪业务网络,来扩大整体的财富管理业务”。而在实际操作上,则是进行全面的IC改革。
因为中金的财富管理板块,主要是IC服务高净值客户,区别于中投的传统经纪业务,所以要改革中投向中金看齐。虽然改革的初衷是远大的,毕竟向中金看齐就是提高了姿势。但对于中投证券来说,这种一竿子式的跨越,确实步子太大扯着蛋了。
中投之前实行的客户经理制度,说白了就是全日制营销经理,现在统一合并为中金的IC制度,首先在薪资上并没有吸引力(比如在二三线城市三千五左右的月薪,基本没有吸引力)。其次,取消了营业部一般负责人的职务,全部进行业务人员化,抹去了管理人员N多年的贡献,甚至有些在45-50岁又要重新开始做一线小弟。最后,IC考核直接和中金接轨,导致绩效考核指标在有些地区很不切实际,有些中投营业部的朋友们,表示对此感觉几乎百分之九十多无法完成。
以上这三条,导致中投的营业部也出现不少人员离职的现象。某中投营业部的负责人表示:
自己也看不到未来的职业生涯,有几个人能心安。而且在这个行业里,市场已经不是那个市场,业务模式和客户群体都有很大变化,符合中金标准的新人越来越难以招聘。而公司又打着中金股东要求的大旗,开始动绩效分配的蛋糕。
根据了解,目前对总薪酬包还未落地,但从整体上看是下降的。
所以,只通过上面的两种方式,尚凑不够需要牺牲的人数。别急,目前为中投的员工们,还准备了两个主要分流政策:一个是鼓励45岁以上员工内退,二是在总部成立直销团队。
第一条就不多说了,现在的45岁是什么概念呢?恐怕有些45岁的朋友,头发还没18岁的我秃吧。让这些人退休?咱们这行退休工资是个什么水平,想必业内的各位心里都有数吧。
第二条成立直销团队。什么叫直销团队呢?说白一点,就相当于在总部里再设立一个营业部。别管在哪儿设立,营业部就是营业部。所以,虽然已经要求中投证券总部的每个中后台部门,都必须要推荐人过去,但至今仍无一人报名。
无论这个AZ合并,两家当事人在外边吹的如何山响,实际效果恐怕还不如申万和宏源的合并。当时申万宏源(5.000,0.01,0.20%)合并以后,最起码员工的收入都上涨了。即便老宏源的前台业务人员们,大多都因为不适应而跳槽,但合并对中后台员工的安抚,还是很到位的。
当然,也有中金的朋友来留言,其中有一位说:
中投某后台部门副总来我们公司,其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让人咂舌,让人一度怀疑中投的水平。
关于这个情况,也有部分中投员工来吐槽,说这次分流出现很多“欺软怕硬”的情况,很多中投的“老同志”是无人敢动的。
还有一位说:
中投的人疯狂跪舔中金啊,遇客户开口闭口我们中金怎样怎样……在外也老遇到客户说,我们跟中金谈过了,然后继续逼问,是中金还是中投。客户说好像是中投。然后我都补一刀,中投人素质太低。
朋友,希望今天的这篇文章,能让你从其他方面看待和理解中投的同行。
总体看来,这次受伤最多的还是中投。毕竟公司被肢解、人员被分流、收入被降低的,都是他们。在中投朋友们的留言中,从字里行间我只看到两种情绪,那就是屈辱和迷茫。
因为中金在方方面面的看不起,而感到屈辱;
因为改革方向的不明确,而对前程感到迷茫。
甚至已没有了气愤,
也许,这就是最令人感到悲伤的地方。
02
昨日的文章发出后,业内的朋友们纷纷在后台发来自己的观点,有站在正方的,也有站在反正的。而其中有些当事人们,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上所发表的看法,可以让大家看到此事更清晰的全貌。要说明的是,我并不站正反任何的一方,也希望大家可以理性的看待,去好好体会这个真实的交流过程。
首先关于中投资管部门的,有一个有意思的信息:
中投资管以前有两个部门,自从中金来了后,中金还没说啥,老资管部的某领导,就开始整新资管部的人了,主要手段是:拆团队、降工资,直到把新资管部的人全都赶走。中金是傲,这些老资管的是真的坏,可不一样啊。
我又找人对此事进行证实,得到了这样的回复:
是有两个部门,之前硬是成立了一个独立的资管二部。但后面二部因为一直没项目、没收入,所以就合并了。至于上面所说的,基本上是这个思路,分奖金包的时候倾斜很严重,优质的业务也基本向某领导那边倾斜。
其次,关于鼓励内退的事情,还有这样一个反馈:
关于内退,说鼓励45岁内退可能不准确,用“逼迫”更合理。原内退待遇是原工资50%的标准。当时发文要求,在2017年12月31日前办理内退的,可以按照原工资50%的标准;之后内退的,还要在原工资50%的标准下调10%。中金的算盘打得可精了。
但引起大家讨论最多以及观点碰撞最激烈的,还是关于中投营业部的IC改革。首先,一位中投营业部的基层员工,表示了自己的正方观点:
IC制度的建立,已经比合并前的“一体化”制度强太多了,之前的制度完全是大锅饭,做业务都没有了动力,此次改革后至少所劳能有所得了,对于真正客户多,贡献收入多的员工来说是个好事,已经有IC年收入接近千万了,这在过去的制度是不可能的。
过去的制度地方领导就像土皇帝,年终奖谁发多少完全是一个人说的算,导致那些不巴结领导业务能力强的人很多跳槽了,而很多员工不想着做业务只想着如何巴结逢迎却一路顺风顺水,没有能力的地方领导靠着把所有利润都交给总部来保住自己的位置,而不考虑给员工提高待遇,给客户回馈,甚至连客户经理的应发提成都要克扣。
也有其他的中投员工,站在了正方这边:
营业部层面,有业务能力的年轻人,还是很乐意整合的,以前在中投平台做不了的事,在中金就可以。以前中投卖了多少坑客户的产品,中金平台好多了。我们常说,不合并,营业部也撑不了几年了,合并拓宽了年轻人的职业前景。当然,知识结构老化,学习能力不强的,以前收入高点的中后台当然不这么想。
包括有中金的员工说到:
其实IC现在好很多。中投的很多业务在接受培训后,进展很不错。
通过我在中间辛勤的搬运,持反方观点的朋友随即传来回复:
这类基层员工应该是从客户经理队伍里走出来的,对于职业营销人员,IC考核的确是个福音。但能否过通过超高的考核标准,却需要考虑。十多年的经验告诉我,大比例职业营销人员在这套考核制度下还是会成为炮灰。他们唯独可以欣喜的是,多年来开发的客户终于可以长期为他们的考核助力。但对于那些一直致力于管理和后台工作的老员工来说,逝去的时光恰恰是把杀猪刀,没有太多机会和精力为自己积累客户资源。市场已经不是以前的市场,这个时候,重新再来是多么的艰难。
至于说中金的产品,跟踪一年感觉也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这套制度很多时候其实是劳无所得。必须给公司创造超额收益才能拿到劳动报酬,不超额的话,干了也是白干,拿的只是可怜的固薪。按劳不准确,应该是按创造利润来分配。不能全然说转型后的考核不好,但也不能说好,因为考核方案设计的真没那么好。
中投最大的问题是管理层不作为,没有担当且吃相难看,剥削底层员工。这家公司公开业务群拍马屁能拍的你起鸡皮疙瘩,一片赞歌。在业务上没有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整天跟在别的券商屁股后面抄袭,不接地气又四不像。以前制度不可能千万收入?那和制度无关,是平台不行。
正方的朋友,根据反方的这条回复内容,也发来了新观点:
如果真的按照中金的考核,创收提成20%,年薪10万,也不过是创收50万,关键是还包括了融资提成,以前这块是被总部坑了的。
所谓后台,就算不合并,也迟早被淘汰,银行,其它券商营业部还需要多少后台?中投的问题是没有人来推动改革,结果都往所谓后台跑,其实是事少责任小钱多,这种情况能持续多久?过去有大把机会让你选择接触客户,只是人们图一个短期的钱多事少。
另外,我恰恰是从后台做起的,从入职第一天,我就知道客户是基础!目前抵触合并的是两类人,营业部的老中后台,总部的40岁以上的部门小领导。总部35岁以下不适应的都跳了,剩下的跳不动了。
反方的朋友,接着回应道:
有一部分是这么个情况。但还有一部分不是。说事儿少责任小钱多,是客观存在但不是普遍存在。还有一些后台人员肩负了不仅仅是后台业务,一个营业部的管理人员,一个人的新增业务量超过四分之一营业部新增业务量,比如资产引进和产品销售。这又怎么讲?
老南方还留下来不少业务好手。即便是能干IC,可谁能甘心就此开始重做业务小弟?即便能做也不去做。在这个公司经过大风大浪的,怎么都能活着。
探讨这些其实都没什么用。这个公司从来不会因为多讨论或者辩论几次就能被改变。骨子里面已经烂透了,管理者没那个水平去把人心和业务归拢。嘴炮没有用。16年轰轰烈烈的讨薪,那贪婪的吃相,早就把大家心搞凉了。
反方另外一名朋友,展开了最终陈述:
对于营业部,最可怜的应该是很多老员工,手下客户资产大几千万,在三四线城市已经很多了,但是在中金的制度下每个月才能拿两千出头的死工资。
真有一个IC接近千万的收入,但就一个。不管是现在的中投,还是别的券商,这些以传统经纪业务为主的,结果就是一大批靠着经纪业务过得很滋润的客户经理,开始做不下去。
我们不是定级么,比如年薪3.6万的,一年必须创造五倍年薪也就是18万的收入才能拿到18万的五分之一,这个收入对应经纪业务的话是50万以上资产客户创造的净佣金,对于一线城市还好,二线以下城市除了50万以下客户还剩多少??
相关阅读
-
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携手打响“入口”保卫战
3月20日,包括小米、中兴、华为在内的10家手机厂商在北京联合召开快... -
共享单车加速抢滩免押金 行业迎来新一...
目前已经有34家共享单车企业倒闭。中消协近日的一份调查显示,押金... -
国内多地出台无人车路测政策 明确发生...
继去年12月北京出台中国首个自动驾驶路测规定之后,上海、重庆、深... -
庙街签约润格投资公司启动上市计划
3月19日,庙街美食广场所属长沙庙街商业管理有限公司与湖南润格投资... -
飞利浦改名折射照明行业“洋退华进”
资料图飞利浦、欧司朗、通用意识迟钝,反应慢,由于技术垄断优势被... -
请别再忽视,其实你的记忆力已经在衰退了
当下电脑的普及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但平时对于...